【文艺评论】歌仔戏演绎《牡丹亭》 高雅通俗共谱“情”章

信息来源:  时间:2025-04-22 08:39:58

歌仔戏演绎《牡丹亭》

高雅通俗共谱“情”章

 

●杨秀晖

▲歌仔戏《牡丹亭》剧照(厦门歌仔戏研习中心 供图)

 

任何一种文艺形式的产生,总会带有时代和地域的痕迹。歌仔戏由闽南文化孕育而来,故事题材常带有乡土气息和草根性。有人曾将歌仔戏的典型艺术特色,定义为“悲情与乡韵”。如何将《牡丹亭》原有的高雅文学性语言和通俗性曲调融合?歌仔戏能不能表现出中国浪漫主义高峰剧作之美?是很多《牡丹亭》粉丝关注的事。

 

小剧场版歌仔戏《牡丹亭》讲述了一个传奇的爱情故事:官家千金杜丽娘对梦中书生柳梦梅倾心相爱,伤情而死,化为魂魄寻找现实中的爱人。人鬼殊途,心心相印,杜丽娘最后起死回生,与柳梦梅结为秦晋之好。

 

 

▲歌仔戏《牡丹亭》剧照(厦门歌仔戏研习中心 供图)

 

剧作家王文胜把《牡丹亭》改编为歌仔戏时,人物设置及情节编排,以尊重原著为原则,他在汤显祖原著55折戏中选取了精华部分(闺塾、惊梦、离魂、冥判、路遇、夜会、回生等七折),对某些配角也做了改易,侧重讲述生旦主线,表现男女主人公诗意而唯美的爱情——“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

 

故事内容大部分观众都已十分熟悉,编剧和二度创作要改出新意,重点在于把握观众心理。热戏、冷戏、对子戏、独角戏,节奏如何把握?高潮设在何处?既要打动观众,又要体现戏曲的节奏与韵律。

 

 

▲歌仔戏《牡丹亭》剧照(厦门歌仔戏研习中心 供图)

 

首场“闺塾”是小旦戏,杜丽娘闺中读书,被私塾先生教导非礼勿言、非礼勿听,言谈举止均克制内敛。这个时候的杜丽娘是传统的大家闺秀,守礼仪,遵礼训;第二场“惊梦”是生旦戏,杜丽娘游园梦柳生,两人情真意切渡爱河,卿卿我我,佳期如梦,此时的杜丽娘热情奔放;“离魂”专注笔墨表现杜丽娘与父母亲人的依依惜别,借此阐述杜丽娘对亲情的愧疚感,符合闽南传统的孝道说;第四场“冥判”中,爱情冲破礼教,凌驾生死之上,情到深处感天动地,连幽冥判官都为其让路,杜丽娘并非仅是“少女怀春”,而是至情至性,即使香消玉殒,仍在死后执着地寻觅追求自己所坚持的爱情理想,终得感动判官;第五场“路遇”,来到小生戏份,雪中赶路将小生表演艺术展现得淋漓尽致。又与下一场的“夜会”结合,生旦戏双线发展,可称为平衡对称之美。

 

 

▲歌仔戏《牡丹亭》剧照(厦门歌仔戏研习中心 供图)

 

歌仔戏《牡丹亭》,似乎刻意抛开对时代的鞭挞,全剧以“至情”为主旨,表现爱情的美好与追求爱情的忠贞和坚持,洒脱自然。这让我想起莎士比亚的《冬天的故事》,纯粹美好的爱情,充满神秘色彩的离奇情节,爱冲破了一切,战胜礼教的制约。歌仔戏《牡丹亭》以戏曲至情至性的魅力,把尘世的灰暗照亮。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原推文


本网站由 厦门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版权所有 邮 编:361005
本网站由厦门网制作 闽ICP备:16016276号-1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020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