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来源: 时间:2025-02-25 14:47:55
近日,厦门作家杨秀晖新作——《闽南的匠人》由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该书系集美区文艺发展专项资金扶持项目,是杨秀晖闽系列书籍(《闽南的味道》《闽戏掠影》《闽南的匠人》)中的第三本。
作品简介:
《闽南的匠人》讲述闽南传统文化中渐渐式微的非遗手艺人的匠心故事,同时辅以采访手记,及手艺过程。每一个喜怒哀乐的守艺故事里,都饱含着人生的况味。她是闽南小村落里做木梳饼的陈有粮大姐,靠着对甜的依恋,做出热油上的香甜酥脆;他是嫡子长孙李起平,虽已在银行做到主管一职,但还是离开奋斗中的繁华都市,回乡接任传承,当一个做“捆蹄”的人;她是盘纸手艺人陈宝珍,数十年如一日,不断研究,让指尖开花,把盘纸发扬光大……
他们的故事里,有千辛万苦精进手艺的初心,有对手艺永远的热爱与坚持。这样一生只做一件事的笃定,对于现世浮躁的人们而言,有其教化意义。
作品推荐语:
《闽南的匠人》呈现形式颇有创新,作者在主题故事讲述线条中,不时会展开一段横截面,很像新闻特写,用写意笔法为匠人画魂,这种叙说手法应是得益于她的新闻从业经历。品读秀晖的文章是一种愉悦享受,有时你会产生一种视觉幻化,她讲述的那个人物站到舞台中心,突然被一束追光照亮——那是秀晖文章中的哲理金句,光艳夺目。
——朱家麟(厦门晚报社原总编辑) 和秀晖认识很久了,对她的文字很认可,她是能把温度传递到纸面上的作家。三年前,我在报社主理的“恋恋老手艺”专题刚好需要一个长期配合的作者,我第一个想到了她。她写的这些老手艺的文章平实而流畅,那一个个即将淡出历史舞台,即将或已经被遗忘的老手艺,在她的笔下重新变得鲜活。没有泛泛抒情,只是准确把看到的和想到的写出来,那些日常的、不起眼的老手艺,便有了光彩。 ——高渔(著名小说家、厦门晚报社资深编辑)
杨秀晖 闽系列之(一)
《闽南的味道》
传统美食代代相传,每一代与美食相伴的人各有故事,杨秀晖用自己的文字描绘闽南传统美食和相关故事,表达自己的认知与思考,也从一个独特的侧面表现了这一代人物以及他们的生活,有如在描摹这个时代充满温情的一幅风俗画。
——杨少衡(福建省文联原副主席、福建省作家协会名誉主席) 《闽南的味道》是一本关于闽南美食的文学探询之旅,作者用干净利落、纯净美好的文字重温旧时的味觉记忆,有种熟悉又新鲜的感觉。记录闽南美食,又不止于介绍,而是深入讲述了一段段与作者自己的、家人的、朋友的美食故事,包含了作者少女求学、在外求职、成家立业、生儿育女的人生经历和丰富见闻,温暖美好,充满人情味,也充裕着闽南的美食文化,风土民情等。 ——林海哨(《厦门文学》编辑)
杨秀晖 闽系列之(二)
《闽戏掠影》
杨秀晖的《闽戏掠影》,表述方式很新颖。每篇评论题目下加上一篇百字左右的短文,概括评论的要点,这是一个创新,也表现了作者的功力。风格像抒情散文,优美,流畅,感人,可读性强。这是杨秀晖评论的突出优点,胜过那些玩弄理论概念、僵化教条的评论。绝大部分句子是短句,极少长句,言简意赅,值得学习。本书评论过去十年看到的剧目,将来十年可以更多地,更广泛地评论省外、全国、甚至国外的剧目。风格上不必改变,已经成熟,自成一家,很难得。
——陈世雄(厦门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闽戏掠影》是一部文字生动,有文学美感,同时具有深刻艺术见地的戏剧评论集。书中的评论文章串连厦门戏剧近20年的发展历程,记录厦门戏剧每一个阶段的创作足迹,从一个侧面为厦门戏剧的创作发展史立传,也印证了厦门戏剧艺术在薪火相传中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可贵。 ——曾学文(知名剧作家、厦门市戏剧家协会名誉主席、厦门市台湾艺术研究院原院长) 福建是戏曲大省,但乐于从事戏曲评论者实属凤毛麟角。女作家杨秀晖凭借其对本土戏曲的浓厚兴趣、坚实的写作和理论功底,以及对本省剧坛生态深入广泛的了解,多年来坚持剧评写作,并结集成书,实属难得。穿插散文随笔的手法写剧评,是本书最大的特色,与学院派的风格迥然不同,文章通达晓畅,深入浅出,没有晦涩难懂的学术概念,没有高深莫测的皇皇大论,作者坚持以共情的观剧体验,循循善诱地引领读者步入戏曲艺术殿堂,并让他们的艺术修养和审美水平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升。这对于本土戏曲艺术的普及与提高,无疑是一大贡献。 ——陈元麟(厦门市文联原副主席、厦门文学院原院长)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原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