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评论】古今戏中事 碧海听风吟 ——评《海上风吟——吴慧颖文艺评论集》

信息来源:  时间:2025-02-17 11:13:00

古今戏中事 碧海听风吟

——评《海上风吟——吴慧颖文艺评论集》

●许丹

 

捧读《海上风吟——吴慧颖文艺评论集》(以下简称“《海上风吟》”),内心几多温暖,几分感动。每一篇评论,都似一首首诗篇,它们或慷慨激昂,看风云变幻世事浮沉;或温婉细腻,见世间春暖生活美好。这部集结了吴慧颖多年文艺评论作品的书,是她对地方戏剧戏曲深情厚意的抒发,是她关于美、关于爱、关于人生、关于社会的思考。

 

 

多重视角的解读

2008年,从厦门大学中文系戏剧戏曲专业博士研究生一毕业,吴慧颖即被厦门市台湾艺术研究院引进。多年来,无论是求学还是工作,她都以冷静的眼光,观察记录厦门舞台艺术的变迁和发展,以扎实的研究,审视挖掘地方传统文艺创作的提升与转化。

 

《海上风吟》入选2021年厦门市文艺发展专项资金优秀中青年个人文艺资助项目,共收录28篇评论文章,囊括高甲戏、歌仔戏、梨园戏、木偶戏、南音、歌剧、话剧等艺术门类,内容涵盖剧种、剧目、演员、乐师等,更延伸至戏曲历史、艺术理论和传统戏曲未来建设发展等更广泛的文艺现象。《海上风吟》不停留于对作品表面的描述和分析,而是关注作品的艺术价值,从社会、历史、文化等多个维度解读、探讨作品,揭示这些传统艺术形式的独特魅力和深刻内涵。对于这种多重视角的运用,吴慧颖解释为:“长时间的学习、积累,加上在院里工作能了解台前幕后、能得到戏剧不同行当的专业人士的指点。”

 

歌仔戏《侨批》曾获第十六届中宣部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第十六届中国戏剧节“优秀剧目奖”、第三十四届田汉戏剧奖剧本一等奖。由于曾亲历该戏从剧本到创排再到获奖的全过程,因此在评论该戏时,吴慧颖从何为“侨批”谈起,介绍了该剧的主要内容、主创人员创排时的心路历程、戏剧叙述方式和舞美设计等,既有对全剧提纲挈领的概括,亦有对经典场景、戏词细腻生动的描绘。通过作者关于戏台内外的评述,使读者不仅对演员们“以情入戏”的侨乡人物群像塑造,以及舞台的空间与寓意等有了深刻的理解,更对闽南儿女的家国情怀、海外华侨华人的血泪与苦难有了具象的感知。

 

 

文艺评论的诗意表达

原厦门市台湾艺术研究院院长、曾三获“中国戏剧奖·曹禺剧本奖”、四部作品获全国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的曾学文在为该书作序时说:“慧颖眼界开阔,既对传统保持温情与敬意,又不失拥有现实的审视与思考。”

 

《海上风吟》本身就充满诗意。对此,吴慧颖解释说是她“作为研究者的一点文学梦,文艺评论也是一种创作”。在我看来,这是文艺评论的一种诗意表达,让抽象的文艺概念具象化,使原本晦涩难懂的理论变得生动有趣。可以说,《海上风吟》不仅是在解读作品,更是通过情感的传递和共鸣,让读者在阅读中理解作品,仿佛亲眼见到、亲耳听到那些作品中的精彩瞬间,实现与作品的跨时空对话。

 

浏览书中一篇篇评论的标题,仿佛跟随作者穿越艺术之海,透过标题即可深入作品内核,或感细腻入微的温婉,或见海天一色的壮阔:《寻觅·声声慢——南音乐舞〈情归何处〉之印象及遐想》,仿佛看到李清照寻寻觅觅的才女之觞,更想一探那“情归何处”的是大历史中的小儿女,还是传承千年的古乐南音?《春帆楼下晚涛急——评新编高甲戏〈大稻埕〉》,可以想见乙未割台后,台北大稻埕的一个家族在风雨飘摇中的命运与抗争,是家国宏大叙事下的微观视角。《秀色如琼花,英气凌紫霞——浅析吴晶晶在〈大稻埕〉中的表演》,是以戏说人,更是以人说戏,说的是那外柔内刚、有凛然英武之气的“梅花奖”得主吴晶晶,亦是那遭逢家国巨变中“小家”不屈不挠的民族气节和可歌可泣的家国情怀……

 

 

观点独到的见解

《海上风吟》作为吴慧颖文艺评论历程的一次阶段性总结,因其不仅关注作品的技艺和表现手法,更通过分析作品以传达情感和思想,让其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社会价值。

 

吴慧颖的评论涵盖了戏剧、音乐、文学等多个艺术领域,其中提出的许多见解和观点,恰似海风吹拂起的浪花,闪耀着独特的光芒,映照出评论家的立场,拓宽了读者的视野,对文艺创作和批评产生了积极影响,为艺术传承、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曾被评为第三届“中国戏剧奖·理论评论奖”优秀作品的《丑角的狂欢,民间的礼赞——评新编高甲戏〈阿搭嫂〉》,在介绍剧目内容、创排特色的同时,创新提出了“高甲戏《阿搭嫂》带来了满座欢笑,也让观众在狂欢的愉悦中重新审视我们身处世态的荒诞和人的异化”“《阿搭嫂》巧妙地运用了高甲戏的剧种特色和闽南文化的丰富资源,让针砭时弊的嘲弄找到了传统的形式感,为古老的戏曲程式注入了新的时代内容,塑造出形形色色鲜明的人物,富于地域色彩,更以民间的视角,揭示出具有普遍意义的主题”等观点。

 

《一曲蝴蝶恋,悲欢两岸情——从歌仔戏〈蝴蝶之恋〉谈两岸题材戏剧作品》,创作于两岸关系“实现了历史性转折,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的历史背景下,文章并非单纯地评论、描述这部新编歌仔戏剧目,而是以戏为引,纵深开掘,甚至恰到好处地运用剧中的三句戏词“台湾过海系兄弟”“船什么时候开?”“前面是三岔路,不知要走哪一条路?”为小标,梳理两岸题材戏剧的发展脉络,寻找当代创作的新坐标,将两岸戏与两岸情互相穿插、融合,最终发出一问:“回顾历史,需要胸襟和胆量;面对未来,我们又是否具有足够的器识与智慧?”

 

情感的热烈和理性的冷静,冷暖交织,动静相宜,人生海海,魅力未央。阅读吴慧颖的评论集,如同于碧海听潮生,在字里行间感悟评论和戏剧背后的情感波澜与思想深度。对于喜欢戏剧戏曲或想了解地方历史文化的读者来说,这本有温度、有思想、有理论、更有画面感的书,无疑是一个不可多得的阅读选择。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原推文

本网站由 厦门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版权所有 邮 编:361005
本网站由厦门网制作 闽ICP备:16016276号-1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020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