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来源: 时间:2025-02-12 08:29:00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
正月是农历的元月
古人称夜为“宵”
农历新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
被称为元宵节
这一天大街小巷张灯结彩
人们看花灯,猜灯谜
热闹非凡
剪纸《金蛇闹春幸福年》
选送单位:
厦门市民间文艺家协会
主创人员:
王守萍
农民画《元宵车鼓点灯红》
选送单位:
厦门市民间文艺家协会
主创人员:
陈巡
春仔花《春宵闹》
选送单位:
厦门市民间文艺家协会
主创人员:
洪晓瑜
春“巢”荡荡灯闹人
如果说年是给家人、亲人准备的犒劳胃口、休憩身心、维系情感的私密团聚;元宵灯会则是给村庄准备的展示才艺、展现活力、抱回荣誉的集体展现。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故乡巢湖南岸,大年初四开始,村里就开始筹备春节最为重要的民俗活动——灯会。通常选择正月初六统一出灯,出灯即展示灯艺。
出灯地多选择人口集中的大村庄、较能施展身手的空旷地带。彼时,相关部门习惯将乡级辖区分为东、南、西、北、中五个掌灯区,正月十五前各自决出前三名,元宵当晚乡镇组织决赛,再决出前三名。决赛后,榜上有名者轮流“汇报”巡演。
龙灯、虾子灯、唱大鼓、紫竹船是乡亲们常常演出的节目。大村庄人多,有才艺的人也多,玩得了龙灯;小村庄人少,大场面的灯展玩不转,因地制宜用心编排虾子灯,紫竹船(一人肩挑纸扎的小船边走边唱);五、十户人家的小村落着力推荐嗓门高的汉子唱大鼓。
初六晚,孩子们早早放下手中的饭碗,夜幕甫一降临,便三五成群聚集在村道上。情窦初开的少男少女心里早早钻进了兔子,心房“砰砰”跳动,节律起伏硕大:冀灯火阑珊之际,瞥见朝思暮想的她。
等待的时光总是那么漫长。银蟾余晖早已把村口孤芳自赏老树枝干的影子按捺在雪地时,邻村龙灯的龙头“犹抱琵芭半遮面”地依稀可见。俄而,周边村庄锣鼓声、鞭炮声此起彼伏,不绝于耳……
龙灯在龙头的带动下S形扭动,领队不时将龙头高高举起,一道烈焰焰的火束不早不晚从龙的口中喷出,长长的火焰在夜空中画出一道优美的抛物线。贴地、高起、飞舞、翻滚,倏忽首尾相交,瞬间头尾分开,偶尔直线一条,间或盘旋而上,把人们想象中龙的姿态淋漓尽致展现出来。
那边,唱大鼓的人早早脱去厚厚的棉袄,微醺状态下鼓锥强似击碎大鼓,手中两片板子高高擎起,砸击着鞭炮燃放产生的烟气和弥散在空气中的水汽。腮帮鼓起,满脸通红,高声喝到:“那武松,抡起碗口大的拳头,一下、二下,砸向胯下的吊睛花斑虎……”
这里,淡妆浓抹的女子袅娜着蹁跹玉腰,在纸扎、亮着五彩霓虹灯的小船里前探后顾,左摇右摆,目楚楚眉传情。竹胡发出的缠绵乐音紧紧追逐女子有韵律的碎步,小鼓敲打的节奏不紧不慢,不高不低,人在船中的影子随风起伏,忽远忽近。
“隔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紫竹船的演出躁得少女紧闭的心房春心荡漾,烧得少男匿藏许久的春思烈焰升腾。一个演出周期,不少帅哥有幸抓住了梦中她的纤纤玉手,许多少女瞧见曾经郎骑竹马的身影,又在灯火阑珊处展现着别样活力。
人声鼎沸、鼓乐齐鸣、星空灿烂、溪水驻足,此般曼妙场景,令长者频频回味着青春年少时的点点得意,令飒爽英姿的壮汉豪气干云。
演出渐入佳境,击节、喝彩声浪一浪盖过一浪,人群里三层外三层地箍住了各自喜爱的活动场景。这次第,怎一个“闹”字了得?
端的是:鸟雀不眠,窝里探身看灯会;星宿开眼,逡巡比对分伯仲。
选送单位:
厦门市作家协会
主创人员:
郭向东
故乡的圆月
选送单位:
厦门市美术家协会
主创人员:
蔡勇清
元宵夜曲
灯火在夜空中轻舞
辉煌如蛇年初醒的晨曦
映照春阳,温柔地洒落
在每一张欢笑的脸上绽放
明月高挂天际,皎洁明亮
花好月圆,是夜的华章
人影在灯火阑珊处游移
共舞在这元宵的欢歌中
笙歌悠扬,春夜如此醉人
家家户户,灯火通明闹元宵
甜蜜的汤圆,在舌尖轻旋
包裹着家的温暖,爱的团圆
东风夜放花千树,宝马雕车香满路
光影斑斓,映照人间烟火与温情
每一盏灯,都是一个祈愿
团圆、幸福,是心底最深的期盼
月圆人圆,事事皆圆满
花好灯好,好事连连不断
吃一口汤圆,甜蜜满心间
明月、好梦,春满人间四月天
月圆满、家团圆,甜蜜满载心间
上元之夜,人们徘徊在灯火阑珊处
繁灯似星,照亮余欢未尽
元宵之夜,是永恒的温暖与期盼
选送单位:
厦门市作家协会
主创人员:
梁水源
漆画《快乐生肖庆元宵》
选送单位:
厦门市民间文艺家协会
主创人员:
柯登科
童年的元宵节
童年的元宵节是很热闹的,初九刚过就开学了,大家都还没收心,总觉得年还没过完,盼望着在元宵节热闹一番。
人们常说“过年”,强调一个字“过”,注重礼仪,讲究风俗习惯,坚守传统,呈现一种既定的程序环节。元宵节则突出一个“闹”字,开开心心热热闹闹,张扬而热烈,更注重参与和体验。闹完元宵,年才真正过完,人们安安心心地上班上学,开启一年新的生活。
放寒假前老师就布置我们每个人做一个花灯,可是我总是拖到了开学,才想起这个寒假作业。怎么办呢,我央求爸爸用铁丝给我箍一个圆柱体。爸爸是木工出身,手很巧,他总能帮我做各样的小制作。爸爸找来铁丝圈成两个圆,中间用几根铁丝连接着上下两个圆,一个圆柱体就差不多成型了。灯笼纸,我就用好看的彩色纸代替,再描上些花鸟虫鱼的图案,一个灯笼就出炉了。顶端绑上几条细线,固定在一根小竹竿上,小灯笼就可以提起来了。我兴冲冲地提着我的灯笼到学校,发现同学们的灯笼形状各异,都做得挺好看的,有的同学竟然在灯笼里装了小灯泡,一闪一闪地亮起来。我很沮丧,我的纸灯笼不会发光拿不出手。回到家,爸爸听了我的抱怨,帮我在灯笼底部固定了一个小烛台,蜡烛可以插在里面,点亮蜡烛,我的灯笼也能亮起来了。那一年元宵节晚上,我提着纸灯笼上街去了,街上很热闹,到处都有提灯笼的小孩。我也很兴奋,灯笼在蜡烛的映照下也发出耀眼的光亮。可是,正当我得意的时候,不知道谁喊了一声,“烧起来了”,定睛一看,才发现风大把蜡烛吹歪了,我的纸灯笼呼啦啦地烧起来,不一会儿只剩下以个光秃秃的铁架子,我很想哭。
上了高年级后,每年的元宵节都要“踩街”。那时候我们学校所在的杏林街道,元宵是一年中最热闹的时候。各个学校、单位都要有自己的演出队伍,从杏林的东路一直到杏林西路,走走停停,敲锣打鼓,舞龙舞狮,扭秧歌,踩高跷……我们学校派出的是腰鼓队,我也是腰鼓队的一员。夜幕降临,我们来到街上指定的位置候场,先是新垵村的舞狮队出场,一个个狮子活灵活现的,摇晃着脑袋,可爱得很。还有踩高跷的,我很好奇,那么高的“鞋子”他们是怎么穿上去的,看着他们摇摇晃晃地走路,真替他们捏把汗。终于轮到我们上场了,老师在前面用铃鼓打节奏,我们就按照平时训练的口诀打鼓“咚达咚达咚……”一边走一边打,走到镇政府门口就停下来表演。那时街上的人很多,都来“踩街”了,小朋友们都提着灯笼,大人们看着表演,直到踩街的队伍走完,人们才渐渐散去。
岁月流转,好多年过去了。那童年里的纸花灯,踩街闹元宵的画面都留在记忆里了,我是多么怀念童年热闹欢腾的元宵节啊。
选送单位:
厦门市作家协会
主创人员:
薛薇莎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原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