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来源: 时间:2025-01-14 14:58:00
让历史人物栩栩如生立在读者面前
——评历史人物传记《循吏李拔》
● 何况 ●
我曾经的宁德同行陈启西,化名“寒山”写了一本历史人物传记《循吏李拔》,由福建人民出版社2024年9月出版。
01
“循吏”定义:敢于任事的清官好官
读书之前,我得先搞明白“循吏”的定义。通过查询得知,“循吏”之名最早见于《史记》的《循吏列传》,后为《汉书》《后汉书》直至《清史稿》所承袭,成为正史中记述那些重农宣教、清正廉洁、所居民富、所去见思的州县级地方官的固定体例。除正史中有“循吏”“良吏”的概念外,到元杂剧中又有了“清官”乃至民间的“青天大老爷”的称谓。《循吏李拔》一书的“前言”进一步举例说明:古人将守法循礼、清正廉明的官吏称为循吏,如唐代狄仁杰、宋代范仲淹、明代于谦、清代于成龙等。简言之,“循吏”至少是敢于任事的清官、好官。
作者把四川犍为县苦寒出身的李拔(1713—1775)与几位名垂青史的大人物相提并论,应该不仅仅是为吸引读者而采取的叙事策略。随着阅读的推进,我逐渐认识了“蜀楚成长磨砺”的李拔、“治理山海福宁”的李拔、“勤勉惠政福州”的李拔、“守制起复长沙”的李拔、“辗转荆楚大地”的李拔、“矢志报国不渝”的李拔,终于明白他为何被世人传颂了。
02
李拔是一个懂得感恩的好人
他六应乡试下第,三赴会试落榜,备尝生活的艰辛。清乾隆十年(1745),李拔中举返乡,取道湖北襄阳,不幸身染寒热重症。当时,这种病几乎是不治之症。他勉强支撑到湖北沙市,下船后实在走不动了,只好先在一家旅店住下,赶紧请郎中看病,然后托人四处找地方养病,最后搬入普仰寺,得到住持全力照料,养了近一个月才痊愈。25年后的乾隆三十五年(1770),李拔擢升湖北荆宜施道道台,不忘救命之恩,再来沙市,捐重金酬谢普仰寺的再生之德。时过境迁25年,当年的住持已不在,这事不是谁都能做到的。
03
李拔是一个正气凛然的好官
判案是古代官员最重要的职责。据本书记载:“李拔擅于处理复杂的诉讼案件,在湖北三任县令,一任府同知,任内厘清讼狱案件无数;在楚任职期间,邻县每有疑难案件,上级都让李拔前去协理,有不少复杂案件经其手审理,避免错案,挽救了一些人的性命,人称‘李青天’。”李拔为什么很少办错案?水平能力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他尊重底层百姓,尊重每一个生命。他在今宁德境内的福宁府任职时,细心审理郎中吴珏用药治死人一案,使原本定为死罪的吴珏起死回生,轰动一时。吴珏爱好医学,医术精湛,医德高尚,擅长针灸治病救人,被老百姓尊称为“吴太医”。这样的名医怎么会医死人?李拔了解案情,翻阅案卷,仔细审察吴珏的医方,用的都是极常见的黄连、甘草,药性温和,即便开错了,也不至于治死人。李拔百思不得其解,多次下狱提审,仍找不到线索,最后决定去吴珏坐诊的“回春堂”现地察验。他一一察看黄连、甘草药柜,并无不妥。就在李拔推回药屉时,发现该药柜抽屉的上屉,撒了几许粉末下来。李拔再看上屉装的是含毒的信石、狼毒,恍然大悟,原来是上屉的含毒药粉泄漏到下屉黄连、甘草中,造成病人服黄连、甘草身亡。奇案由此告破,吴珏无罪释放,药物存放不当的药堂掌柜受到杖责。李拔严令全境今后不得将烈性药物与一般药物混杂存放。另外,李拔办案不讲人情,也得罪了一些上司与同僚。有好心人提醒他,要学会顺时应变,懂得转圜,圆滑一些。他说,自己天生硬骨头,即使想弯腰也做不到。
04
李拔是一个接地气的好领导
官是相对民而言,领导是相对下级而言。李拔每到一地任职,除了带领下属整修城垣、兴修水利、广劝蚕桑、革除陋规外,还特别重视文教事业的发展。比如他到福州府任职后,先整修福州的鳌峰书院,还常到书院带领山长一起课训士子,并命福州府所辖十县令增修学舍。知府大人强力推动,各县书院陆续都修复了,只有闽清的钟山书院地处偏僻,前几任县令一直没办法组织修复。新任闽清知县宋学源毅然把整修书院的责任扛起来,倡议士绅捐银一千多两,筹划修理书院。宋学源拜见李拔时苦着脸说:“闽清县可以集中在一地办义学。目前,选地在崇圣祠旁,土地又窄又长,不合适,怎么办?”李拔没有瞎指挥,而是随宋学源一起到闽清崇圣祠现地视察义学选址,当他看到崇圣祠的殿庭后还有一块空地,可以容纳崇圣祠,计上心来,对宋学源说:“若移祠到殿后,用崇圣祠的土地增建学舍,不就可以了吗?”在场的人听了,都说这个办法好。如果不到现场,李拔想破脑袋恐怕也想不出这个办法。
05
李拔是一个名留天地间的书法家
书中收录了不少李拔各个时期的题刻,如归州新滩镇有李拔题“安怀楚甸”及“峡江诗刻”,归州香溪镇有李拔题“香溪孕秀”,巴东信陵镇有李拔题“楚峡云开”,西陵峡三游洞有李拔题“造物同游”,福州鼓山有李拔题“石鼓名山”“灵源洞”“寻乐处”……正如书中所说:“纵观李拔平生在湖北、湖南、福建、三峡等地的题文词句,内涵深刻,散发出一种历史的厚度,其用笔浑圆厚重,气势磅礴,让人领略其不凡的书法风格。”
本书史料扎实,细节丰富,语言生动,让一个历史人物栩栩如生地立在读者面前,可见作者爬梳史料、结构篇章的功力。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原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