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文艺大讲堂系列报道之八十五

信息来源:  时间:2015-12-09 10:17:52


        昨天下午,厦门文艺大讲堂音乐讲座在厦门市文联多功能厅举行。台湾著名作曲家,“台湾作曲家协会”、“亚洲作曲家联盟台湾总会”名誉理事长潘皇龙教授与厦门广大观众分享了“台湾作曲家的闽南文化现象与国际交流经验”。

        潘皇龙曾获德国“尤根庞德作曲奖”、“音乐学院音乐创作比赛”作曲奖。他介绍说,闽南有很多特别的元素,包括闽南话、闽南的一些人文都可以和音乐结合在一起。他在台湾做了不少类似的尝试,例如将传统的南音跟现代音乐结合在一起。把闽南话的谚语、唐诗谱成曲。还有台湾有不同的族群,语言不同,但是大家都可以进行沟通,这是典型的多元社会现象,他也把这个现象用音乐来表示。
        “相信未来闽南文化和现代音乐的融合还有很多的可能性。”潘皇龙说,现代的作曲家,特别是1950年后的作曲家,每个人几乎都是多面向的,即使风格上有比较前卫的,也有比较保守的,一个曲子也可以涵盖各种不同风格。“有点像摆的桌椅是古董,但冷气是现代的,电视是现代的。现代的人并不排斥把不同时期的东西同时陈列在一起,可能有人思想非常前卫,也有人非常保守,但是他们都还有一些可以共同谈论的题目。”
        他认为,闽南话歌曲要与国际接轨,语言的美可以透过歌乐或者器乐的方式来表现,独唱、合唱、有伴奏、无伴奏合唱,还有器乐,人声模仿器乐的声部等。“可以先请一些学者介绍一下闽南话的语言,之后再发表作品更容易。如果有可能,办一个闽南文化音乐节,很容易沟通,包括台湾和厦门的来往,可能性非常多。”
        潘皇龙还指出,艺术创作分为三个阶层,第一阶段是学而用之,如同海纳百川,所有东西都学了,吞下去变成自己的,用于提升自己;第二阶段是习而避之,知道什么是你要的,什么是你不要的,有得也有舍,用于检验自我;第三阶段是取而化之,吃了猪肉长人肉,不要吃了猪肉长猪肉。用以超越自我,如果没有经过习而避之,很难超越自己,用的到底是自己还是别人的东西,有存疑的空间。
        此次讲座由厦门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厦门晚报社联办,厦门市音乐家协会承办,市音协闽南语歌曲研究会协办。文艺大讲堂由厦门市文联和厦门晚报社联合推出,旨在通过活动普及文艺知识,帮助群众提高文艺修养和艺术水平,推动基层公共文化建设和社会道德文明建设,促进特区文艺大发展大繁荣。该活动已持续了一年多的时间,讲堂内容包括文艺各门类基础知识、技能技法、欣赏品鉴、理论评论以及文艺掌故、文艺生活等。
 

本网站由 厦门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版权所有 邮 编:361005
本网站由厦门网制作 闽ICP备:16016276号-1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020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