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工作座谈会十周年 | 近十年两岸戏曲的融合与发展

信息来源:  时间:2024-10-28 11:54:04

近十年两岸戏曲的融合与发展

文 / 康海玲


文艺是民族发展的重要力量,是时代前进的号角。2024年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以下简称《讲话》)10周年,“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 戏曲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是中国文艺的一支劲旅,也是孕育文化自信的重要力量。这10年来,电影 、电视等领域在《讲话》精神指引下,创作出许多无愧于时代的精品力作,呈现出“井喷”的态势。全国戏剧界也根据《讲话》绘就的蓝图和指引的方向,凝心聚力,陆续推出一系列具有时代性和人民性的舞台精作,并搭建了戏剧交流互鉴的桥梁,彰显了新时代戏剧创作的崭新局面。

探讨两岸戏剧的融合与发展,是近10年中国戏剧的重要议题之一。两岸戏剧历史渊源深厚,既有不同的特质,又有一脉相承的历史、同声同气的语言、民风相近的习俗等,建构了丰富复杂的文化内核和紧密关联的戏剧网络。两岸戏剧的影响是双向互动的,一部两岸戏剧的发展史,同时也是一部两岸戏剧艺术的交流史。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进程中,两岸戏剧经历了从隔绝到交流,再到融合的发展阶段。10年来,两岸戏曲在融合发展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前行,一系列“海峡组合”精品力作的持续推出,既为两岸戏剧的互为借鉴和有机融合提供了诸多有效的经验,也为中国戏剧的创新性发展寻求更多可能的路径。

衡量一个时代的文艺成就最终要看作品。这10年来,两岸戏曲融合发展,舞台佳作不断。如歌仔戏《蝴蝶之恋》《侨批》;芗剧《益春留伞》;高甲戏《阿搭嫂》《大稻埕》《围头新娘》;昆曲《醉心花》《浮生六记》;京剧《弄臣》《渭南之战》《野猪林》《知己》《京昆戏说长生殿》《赵匡胤》《宝莲神灯》《巴山秀才》《清辉朗照》《南派龙凤呈祥》《项羽和两个女人》等;AI融合戏偶剧《小沙弥海青奇遇记》等。这些“海峡组合”剧作的陆续展示,作为近10年来中国戏曲界的一道独特景观,备受各界瞩目,在交流演出、政府“检阅”、媒介宣传、评论资源等的有效互动中,展示了10年来两岸戏曲领域可圈可点的探索成绩,值得好好梳理和剖析。

一、 两岸戏曲融合发展,彰显戏曲的时代性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时代性的相关论述都是从新时代文化总体格局、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从人类命运共同体着眼来展开的。他曾指出:“任何一个时代的经典文艺作品,都是那个时代社会生活和精神的写照,都具有那个时代的烙印和特征。” 反映时代是文艺工作者的使命。近10年来,两岸戏曲的融合发展,都紧密回应时代关切,在剧作内容、艺术形式、审美风尚等方面都随时代的变化而发展变化。台湾现存的诸多剧种,包括京剧、昆剧、豫剧、梨园戏、高甲戏、乱弹戏、四平戏、采茶戏,以及提线木偶戏和掌中木偶戏等特殊的戏剧样式,无一不是与大陆戏曲剧种交流互鉴、融合发展的结果,并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性。在两岸携手的剧种中,歌仔戏、高甲戏、京剧的表现尤为突出。

歌仔戏是全国348个剧种中,唯一由两岸共同培育的剧种,是两岸戏曲融合发展的开路先锋,在打通传统与当下,反映两岸火热生活与共同精神追求方面得天独厚。自从1988年台湾歌仔戏学者陈健铭率先来大陆交流学习,开启“破冰之旅”后,两岸歌仔戏从学术研讨、实地调研、通力合作到融合发展,日益走上规范化和高质量发展的道路,特别是厦门歌仔戏与台湾歌仔戏,创造了戏曲领域“海峡组合”的时代新篇章。

近10年来,厦门、漳州、泉州的歌仔戏、高甲戏院团紧跟时代步伐,不断发挥优势,把两岸戏曲的融合发展推上新的台阶。厦门是台湾同胞最主要的祖籍地之一,是台胞台企登陆第一家园的“第一站”,也是两岸交流往来、融合发展的前沿阵地。歌仔戏《蝴蝶之恋》由厦门歌仔戏研习中心与台湾唐美云歌仔戏团于2009年开始合作创演,大陆导演韩剑英和安凤英,编剧曾学文等引领来自两岸剧团100多人,开创了新中国成立60年来两岸歌仔戏剧团同演一台戏的先例,创造了歌仔戏史上两岸融合发展的最华彩乐章,被两岸戏剧界称为“歌仔戏艺术发展的里程碑”。十几年来,该剧演出不辍,获奖无数,在2009年第十一届中国戏剧节上曾获得“优秀剧目奖”。 

《蝴蝶之恋》从当下两岸人民的生活经验和内在精神需求出发,始终紧贴时代精神和思想前沿。剧作抓住与今人情感相契合的永恒母题——“爱”加以拓展,依托歌仔戏的传统形式,以“梁祝”爱情故事为主轴,在舞台上营造出令当下观众沉浸其中的“故事讲述场”,既有对两岸歌仔戏艺人横跨一个世纪恋情的延展和阐释,也有对历史和当下爱情观的观照和反思。两岸观众得以深窥自己的内心,在精神上得到有效的补偿、可喜的净化和自觉的提升。该剧凭借强大的合作阵容、鲜明的两岸视角以及精湛的表演,赢得了两岸无数观众的同频共振。

顺应时代大势,抓准时代主题,这是两岸合作高甲戏《围头新娘》在众多剧目中脱颖而出的软实力所在。习近平总书记长期倡导“两岸一家亲”的理念,心灵契合是“两岸一家亲”的应有之义。新时代以来,一系列“含金量”“含情量”的文艺作品不断地涌现。福建泉州市高甲戏传承中心顺应祖国统一大势,抓准“两岸一家亲”的时代命题,在“告台湾同胞书”发表45周年之际,和台湾笛箫(郭虹希)、二胡(杨净涵、陈以轩)、琵琶(杨孟姝)、扬琴(邱冠维)等参演人员共同创排高甲戏《围头新娘》。该剧从海峡两岸共同的历史记忆出发,通过祖孙两代围头新娘的婚恋经历,演绎两岸同胞血脉相连的历史情缘。该剧在尊重历史真实的基础上,以通邮、通商、通航、通婚等鲜明的具象性和艺术张力,让观众在共情共鸣的同时感受渺小个体背后的大情怀,彰显两岸人民的意愿和时势所趋。主人公乌英手中风筝上所写的“我的亲人盼你回家”,不正传达出两岸团圆的热切期盼?很显然,该剧以“照进现实”的艺术力量助推两岸同胞厚植情谊、心灵契合,赢得了两岸同胞的青睐,近两年线上线下已演出近百场,成为两岸戏曲融合发展的又一典范之作。

二、以人民为中心,塑造两岸同胞喜闻乐见的人物形象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高度重视文艺与人民的密切联系。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强调,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他指出:“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两岸戏曲的融合与发展也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多年来,作为福建第一个赴台演出的闽南戏曲剧团,厦门市金莲陞高甲剧团深入闽台人民生活,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挖掘各种感人故事,在舞台上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通过戏曲的艺术表达和审美呈现,实现与闽台人民的共情、共鸣和共振。

由厦门市金莲陞高甲剧团和台湾戏曲学院青年剧团创演的高甲戏《阿搭嫂》,是两岸戏曲融合发展的又一力作。2016年,厦门金莲陞高甲剧团携手台湾演员创作的“三下锅”版《阿搭嫂》,即高甲戏、歌仔戏、客家戏融为一锅,演绎了一场充满喜剧色彩而又温馨感人的市井故事,通过两岸共同遵循的传统美德“但行好事,有难相帮”,以及家长里短和日常生活的“乡土味”引发两岸观众的共鸣。2018年1月,厦门市台湾艺术研究院与厦门市金莲陞高甲剧团合作,举办“闽南传统艺术种子培训——高甲戏”冬令营,台湾戏曲学院青年剧团的18位学生来厦门参加培训,学习《阿搭嫂》剧目。同年6月,厦门市金莲陞高甲剧团和台湾戏曲学院青年剧团重排“三下锅”版《阿搭嫂》,经过不断地锤炼和打磨,该剧得以崭新的面貌“立”在两岸舞台上。

《阿搭嫂》的创排是主创人员对两岸现实生活的深入体察和真情感悟的结果。精巧的艺术构思和精湛的表演技艺是该剧的亮点之一。素有台湾“客家百变天王”的李菄峻导演,独具匠心地安排三个“阿搭嫂”,三个“肖秀才”同台飙戏,幽默风趣的笔触,“一根筋”民妇阿搭嫂的故事,以及高甲戏、客家戏和歌仔戏3个剧种融合的表演方式,28名厦门演员与58名台湾演员共同为两岸观众带来了妙趣横生而又接地气的审美愉悦。该剧的另一个更重要的亮点,是成功地塑造了两岸同胞喜闻乐见的人物形象。阿搭嫂的艺术形象和情节故事,都建立在创演团队对闽台社会生活做全景式的观察和显微镜式的剖析,以及对两岸民众的生活境遇和精神旨趣深入了解的基础上,体现了戏曲在现代语境中对现代视角的真实观照,像阿搭嫂这样集友善、慈爱、崇德、互助于一身的典型人物形象才能呼之即出,并在舞台上熠熠生辉。可见,两岸戏曲的融合发展,离不开对两岸烟火气的深研,让剧中人物与两岸民众同呼吸共命运,这是创造出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相统一的精品力作的保证。

戏剧艺术也以舞台形象的塑造而取胜,经典舞台形象是一个时代戏剧的重要标识。从2006年最初创排至今,“阿搭嫂”这一形象已深入两岸民心,“阿搭嫂”也成了古道热肠、好打抱不平、泼辣纯真的代名词。很显然,两岸民众之间,每个人身边都有不少“阿搭嫂”,很多人也都不自觉地成为“阿搭嫂”,“阿搭嫂”这个来源于两岸人民的典型人物形象因此具有了跨越时空的审美价值和现实意义。

只有反映人民心声的作品,才可能长留舞台,这是两岸戏曲融合发展走向成功的密钥之一。2015年,厦门编剧曾学文、舞美设计黄永碤与台湾导演李小平、灯光设计车克谦通力合作的高甲戏《大稻埕》,为两岸戏剧的融合发展再谱新曲。《大稻埕》由厦门市金莲陞高甲剧团出演,以1985年的台湾为叙事背景,演绎台湾“大稻埕”一个普通家庭面对民族危亡而做出的人生抉择。全剧以“家”为切入点,用父子情、夫妻情、母子情、兄弟情串起荡气回肠的故事,于细微处反映人民心声。对“家”的重视和守护,对中国人精神脊梁的礼赞,对小人物的精雕细刻,都能激发两岸观众共同的民族气节和家国情怀。当林天来和三个儿子的一举一动、一喜一怒与观众在情感上达到高度的审美契合,观众才能从观演体验中发掘平凡中的不平凡,感受到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该剧也让人们进一步感受到,台湾人民保台抗日的伟大壮举,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民族抗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时代的戏曲能否创造佳绩,引领创作潮流,就在于能否真切、艺术地反映人民心声。

三、绘就时代精神图像,引领时代风尚

重视文艺的精神价值和社会功用是中国文艺与生俱来的基因。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文艺在增强精神力量和引领时代风尚这两个方面的作用。他在《讲话》中强调:“举精神之旗,立精神支柱,建精神家园,都离不开文艺。”要推进两岸戏曲的融合发展,应该心怀两岸人民,创作出更多有筋骨、有温度的作品,鼓舞两岸人民在困难面前不妥协,在黑暗面前不气馁,用理性之光、正义之光、善良之光照亮生活。

戏曲艺术在增强精神力量方面具有独特优势。两岸合作的歌仔戏《侨批》,就是一部用心用情抒写和展现时代精神的舞台精品。2018年,适逢 “侨批档案——海外华侨银信”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名录》5周年,由厦门歌仔戏研习中心和台湾戏曲音乐协会共同创作的歌仔戏《侨批》,讲述的是19世纪闽南人下南洋艰苦奋斗的感人故事。文艺是铸造灵魂的工程,优秀的戏曲作品也不例外,要启迪思想、温润心灵、陶冶人生。《侨批》站在时代的制高点,在深情的历史回望中,盛赞的是华族儿女心系桑梓,勇于开拓,笃诚守信,勇闯天下的时代精神。而这些精神,是新时代新征程不可或缺的。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亲临汕头侨批文物馆,称赞侨批文化所体现的正是中国人、中国文化、中国精神和中国心。高甲戏《侨批》作为我国第一部以“侨批”为题材的戏曲舞台艺术作品,展现了深厚的文化底蕴,是中华文化精彩的艺术表达,富有鲜活而深刻的当代意义。更重要的是通过其艺术表现形式传递正能量,激发两岸同胞的社会责任感和时代精神,对当下两岸同胞具有重要的精神引领价值,为推动两岸戏曲事业的融合发展做出了新的贡献。

近10年来,台北新剧团在两岸戏曲的融合与发展,展现时代的精神气象和深刻变革方面做出了有力的探索。戏曲表演中的精湛技艺和深厚情感表达,最容易触动观众心灵。2019年,台北新剧团在郭启宏原著《清辉朗照》的基础上,与大陆演员陈娟娟、杨燕毅、陈雨萱,以及天津京剧院的文场指导吕玉勇、武场指导刘云鹤合作创排了新编京剧《清辉朗照》。该剧是创演人员深入生活深处,通过一桩破天荒的离婚诉讼案来讲述才女李清照的一段故事,展现这位才女不为人知的一面。该剧的深刻之处在于通过人物的命运折射出各阶层人民的生活变迁和精神追求,促发观众深思:在时代浪潮中经历挣扎与奋进的人们,尽管遭遇挫折与不幸,但他们的善良、睿智、坚毅和争取美好生活的勇气展现的是平民的坚韧与情义。该剧颠覆了人们对李清照的惯有认识,李清照的身上代表的是改革时代的新女性,她的成长与追求映射出女性自我实现和社会地位提升的趋势。 

 

一个国家除了有自然江山,还有一个文化江山。新中国成立以来,每一次文化的发展振兴都离不开戏剧的贡献。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节点,特别是在奔向文化强国的大道上,两岸戏曲的融合与发展是戏剧领域的必然选择。新时代新征程,两岸广大戏曲工作者要携起手来,牢牢把握“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以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为标准,创作出更多常“立”于舞台的经典佳作,不断满足两岸民众多层次多元化的精神文化需求,并从海内外两个维度共同讲好中国故事,这是事关国运兴衰与国际形象的大问题。

(作者系戏剧戏曲学博士,艺术学博士后,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


(来源:中国戏剧杂志)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原推文




本网站由 厦门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版权所有 邮 编:361005
本网站由厦门网制作 闽ICP备:16016276号-1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020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