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评论】不知今音是古音 ——评南音《礼乐千秋》

信息来源:  时间:2024-09-18 09:49:00

不知今音是古音

——评南音《礼乐千秋》

●庄永

▲《礼乐千秋》剧照。(厦门市南乐团 供图)


厦门市南乐团出品的南音作品《礼乐千秋》定位是“以南音讲述南音历史”,因此呈现历史文化的厚重感,凸显南音音乐精华,便是题中之义。作品讲述了什么样的南音历史?笔者不揣简陋,试为解析一二。

王国维将戏剧定义为“以歌舞演故事”。南音不是戏剧,似无念白,以器乐和清唱为主,讲故事非其所长,抒情则独擅胜场。《礼乐千秋》巧妙地将器乐与吟唱融进历史情境与人物形象之中,使观众同时体味到历史的抒情和抒情的历史。

南音被称为中国古代音乐的“活化石”。大部分学者认为南音与唐、宋古乐有着密切的血缘关系,具体来说是隋唐燕乐遗存。沿着燕乐的线索,作品上溯到了汉朝。于是有了第一乐章名《大汉相和歌》。相和歌原是汉代民间谣曲,后被乐府官署采撷、加工、模仿改制而成相和乐曲。通俗乐曲使用管(竹)弦(丝)乐器,声音比较清越动听,不似贵族郊庙乐曲使用金石乐器钟磬等显得庄重呆板。相和歌是中古清商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隋唐燕乐的主要来源。这一乐章的出场人物设定为一个汉代年轻女子,歌喉婉转、美丽脱俗,配合舞台上的汉画像石影像,不禁让人觉得她就是汉代诗歌写的那个“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的佳人。

第二乐章《南唐夜宴乐》以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为线索展开,先通过数字技术,让画中演奏者动起来,继而演员登场演出。尺八、琵琶、拍板……画中人与舞台演员不论所持乐器还是演奏动作都惊人的相似,这是穿越千年的对话,还有什么比这更能说明南音的历史?场上吟唱的男子扮演画中主人公韩熙载,韩熙载是南唐重臣,彼时南唐外有敌国之患、内有朝堂纷争,演员恰如其分地唱出了他内心深处的惆怅。唱词很有南唐冯延巳词句“谁道闲情抛掷久?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日日花前常病酒,不辞镜里朱颜瘦”的风味。

南音人将后蜀孟昶奉为南音始祖,号为“郎君”,他是南音的“行业神”。《孟昶花蕊情》一章以后蜀亡于北宋为背景,塑造了孟昶和花蕊夫人两个人物,演出了二人的爱乐之痴、亡国之痛、传乐之坚。孟昶和花蕊夫人的故事,有虚有实,难以尽信。《孟昶花蕊情》一章就是对孟昶为什么是南音始祖,以历史情境再现的方式给出了一家之言的解说。

随着青少年观众的加入,南音受众群体越来越广泛,因此有必要再对这段历史做一些说明。历史上前后蜀各有一花蕊夫人,其一为前蜀王建之妃,王衍之生母。王衍降于后唐,全族遭戮于北上途中。其二为后蜀孟昶侍妾花蕊夫人。此外作品中花蕊夫人有唱词“君王城上竖降旗,妾在深宫那得知?十四万人齐解甲,更无一个是男儿!”据著名古典文学研究专家浦江清考证,此诗原型为后唐灭前蜀军中王承旨咏王衍出降诗:“蜀朝昏主出降时,衔璧牵羊倒系旗,二十万军齐拱手,更无一个是男儿。”后人改王承旨诗,放在花蕊夫人名下,点染出一段美人传奇故事。

南音有上千年的历史,有两千首以上的谱、散曲和套曲。《礼乐千秋》设置的《大汉相和歌》《南唐夜宴乐》《孟昶花蕊情》《明清弦管盛》《礼乐颂千秋》五个乐章截取了南音历史上有代表性的片段进行演绎,《走马》《百鸟归巢》《一纸相思》等传统名曲也融入其中,让观众在有限的时间形象地了解南音历史,领略南音名曲精髓,属实不易。

南音主体部分来自唐宋宫廷燕乐,燕乐是当时的享受型娱乐性用乐,并非黄钟大吕式的庙堂之音。南音奉孟昶为始祖,即是佐证之一。南音的精神内核是幽院雅厅中的清音雅唱,宜悠远不宜高亢,宜淡秀不宜浓重,那么讲南音历史的作品名之为《礼乐千秋》是否也欠妥帖呢?把抒情性曲艺打造成舞台剧,增加其包容性,以此吸引更多元的受众,是南音传承发展的路径之一,期待南音活跃的“生态系统”重新建立起来,有更多人欣赏南音之美,让南音真正活在院落厅堂之中,而不仅仅是一份需要保护的遗产。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原推文


本网站由 厦门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版权所有 邮 编:361005
本网站由厦门网制作 闽ICP备:16016276号-1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020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