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送王船习俗
送王船是广泛流传于我国闽南地区和马来西亚马六甲沿海地区禳灾祈安的民俗活动。自15至17世纪形成以来,送王船随着“下南洋”和海上贸易,逐步从我国闽南地区传播到东南亚地区。送王船传递着人们对先辈走向海洋的历史记忆,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尊重生命的理念,为推动包容性社会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文化对话资源。送王船承载的观察气象、潮汐、洋流等海洋知识和航海技术,是人们长期海上生产生活智慧的结晶。
▲民众聚集海边送王船(吴泽恩供图)
2011年,厦门市申报的“闽台送王船”项目成功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20年12月17日,中国与马来西亚联合申报的“送王船——有关人与海洋可持续联系的仪式及相关实践”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此次“送王船”申遗是我国第一次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联合申报成功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也是第一次以厦门市为主申报成功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探索出跨国联合申遗的厦门案例。
送王船是闽南古老的民俗活动,是闽南沿海先民于明代创造的抚慰、祭祀海难遇难者的仪式,一般每三至四年举办一次,包括迎王、造王船、树灯篙、普度、送王船(踩街游行)等仪式。作为闽南送王船的中心区域,厦门送王船信俗已有400多年的历史,长盛不衰。厦门送王船主要集中在思明厦港、湖里钟宅、同安吕厝、海沧钟山等十几个社区村落。
▲第十届厦港送王船文化节开幕式(吴泽恩供图)
关于送王船的起源,闽南与台湾地区盛行王爷信俗,王爷又称王公、大人、千岁等,称谓颇多。“其出游也,则曰代天巡狩”,送王船即是送“代天巡狩”的王爷。关于王爷的来历,据廖大珂考证主要有两种说法:一种是郑成功说,“延平郡王入台后,辟土田,兴教养,存明朔,抗满人,精忠大义,震曜古今。及亡,民间建庙以祀。而时已清,语多避忌,故闪烁其词,而以王爷称”;另一种是瘟神说,认为“王爷是纯朴之瘟神崇拜,神之功能经逐渐转化,终成全民普信之万能神祇”。
清代送王船信俗获得空前发展,香火鼎盛,信众众多,一跃成为闽台地区与妈祖并列的两大海洋神明。送王船信俗的神祇更加多样,龙王、郑成功及一些传说人物等都被神化,成为祭拜的神。其祭祀仪式也更加复杂,从而逐渐形成一套信俗体系,其功能也从早先的保驾护航单一功能演化为兼具驱邪逐疫等多重功能。
▲科仪人员为王船出巡开道(吴泽恩供图)
王船的制作一般用竹扎骨架,糊以绫罗绸缎。其大小类似真船,上立三大桅,桅上飘着写有“代天巡符”“保境安民”“风调雨顺”等大字的彩旗。船中设王爷宝座,其后插凉伞、羽扇,座列王爷彩扎神像(或写着王爷名姓的令旗),案桌上安放香炉、烛台、供品。船头与船身两侧遍插金瓜、银锏、枪、刀、剑、戟诸执事器械与五色彩旗,甲板上排列着各类侍从和兵丁的纸扎神像。王船类似明朝的官船,船上设有官厅。道士将一些彩扎的纸人放在船上,并搭一座彩扎的戏台,用一些彩扎的士兵放在船的各个角落,另外还配有纸扎的管粮官、火头军、开道兵等。船舱中装满柴、米、油盐等生活用品实物,人们择吉时在海边举行道教科仪后焚烧王船。
▲送王船阵头表演(吴泽恩供图)
传统送王船有两种主要形式:一种是将王船放下水出海,随风漂流,称为“游地河”;另一种是将王船在海边放火焚烧,称为“游天河”,又称为“烧王船”。厦门早期送王船仪式主要采取“游地河”。晚清人施鸿保记载:“厦门人别造真船,其中诸物,无一赝品,并不焚化,但浮海中,任其漂没,计一船所费,或逾中人之产,付诸无用,殊可惜也。”
厦门送王船仪式的一大特点是用真船。在闽台其他地区,王船并非真船,多是绫、纸制成的模型,船中器物亦多以绫纸制成。例如,泉州“以纸为大船,送五方瘟神”;漳州的“王爷船”“亦皆绫纸所糊耳”;福州王船“糊以五色绫纸,内设神像及仪仗供具等,皆绫纸为之”;台湾王船“凡百器用、兵械、财宝,以纸或绸为之,无一不具”。与众不同的是,“惟厦门人别造真船,其中诸物,无一赝者”。这主要与经济条件有关,造真船、用真品开支浩大。
此外,厦门送王船仪式由民间机构进行组织和管理,如湖里区钟宅澜海宫、同安区吕厝华藏庵、海沧区钟山水美宫。群众参加送王船仪式,捐资捐物均自愿。送王船过程中还有各种踩街活动,如拍胸舞、宋江阵、车鼓弄、舞龙舞狮、南音、高甲戏、歌仔说唱等。
▲王船绕境巡游(吴泽恩供图)
1995年,厦门送王船习俗重新恢复。随着社会的变迁,厦门的送王船仪式发生了重大变化。传统的送王船仪式主要是航海者祈求神灵保驾护航的活动,而今则演变成为群众性的传统民俗文化活动和旅游节庆活动。同时,送王船成为大陆与海外华侨华人、台湾同胞之间民间文化交流的重要纽带。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原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