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厦金宋江阵
宋江阵是独具闽台特色的传统民俗武阵文化项目,既有团队行阵变化过程,又有多种形式的武术表演,是具有古今社会功能性和现代教育性、兼具个人修养和集体精神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2007年,厦金宋江阵列入福建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该项目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有王文艺、石水加、吴腾达(台胞),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有王民族、江开良、林良菽等,区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有王文良、蔡加兴等。
宋江阵起源于明朝中后期闽南沿海地区,发展至明末清初,几乎覆盖了闽南地区,凡人口较多的村庄,皆有宋江阵。1661年,郑成功率大量闽南籍官兵入台,宋江阵也随之传入台湾,并在台湾生根发芽,在高雄、台南等台湾南部地区广为传播。民国时期,因热兵器兴盛和战乱,大陆宋江阵逐渐衰落。近代以来,宋江阵不复昔日繁盛,仅厦门、漳州、泉州部分地区尚保存较为完整的宋江阵训练与演出。
▲厦金宋江阵表演(林良菽供图)
宋江阵是传统武术与古代军旅战阵的有机结合,在后续的历史进程中逐渐发展成为以信仰、礼仪、乐艺、武艺、阵艺为主要内容和表现特征。信仰方面,宋江阵尊田都元帅为祖师爷;礼仪方面,每次正式演出前后,宋江阵全体队员都会礼拜田都元帅,不同的阵头之间相遇时也多以阵头礼打招呼以示尊重;乐艺方面,以锣、鼓、镲作为主要乐器,以乐声指挥整个阵头的行军布阵;武艺方面,以太祖拳、五祖拳、白鹤拳等闽南地方拳种为武术基础,结合其他拳种,通过单练、对打、集体演练等形式加以展示。值得一提的是以翔安为主要代表的宋江阵,更多地以农具和生活器具作为武术工具,并应用于宋江阵的操武行阵;阵艺方面,以一字长蛇阵、龙卷水、蜈蚣阵、面线拗、布袋阵、五花阵、八卦阵、环螺阵、十面埋伏阵等阵式,通过指挥乐艺,不断组合变换。
2009年初,在翔安区委宣传部的重视和推动下,翔安区开始复兴宋江阵文化,通过“以企养文,以文促企”文企共建新思路,由厦门柯依达工贸有限公司承担翔安宋江阵文化复兴项目,重组宋江阵。同年,台湾吴腾达教授率团访问翔安宋江阵,开展闽台交流。次年,翔安宋江阵受邀赴台交流,拉开闽台宋江阵交流序幕。2010年5月,翔安区宋江阵文化研究会成立。十余年来,研究会全身心投入宋江阵文化传承推广事业,大力推进宋江阵进校园、进社区,推动赵岗、茂林、莲塘等村社重组复兴宋江阵,重点培养出了林福音、冀利娟等十余位宋江阵非遗文化传承教练团队,分别在翔安三十余所学校开展武术、宋江阵教学,组建了十余支校园宋江阵。
▲厦金宋江阵表演(林良菽供图)
闽台两岸宋江阵虽同根同源,但又有分支变化。宋江阵作为独具闽台特色的民俗文化,是植根闽台人民心中的信仰文化,承担着闽台交流的时代责任。传承和发展宋江阵文化是维护两岸根脉文化的有效措施,是强化文化归属感和民族认同感的重要手段。2010年,翔安宋江阵首次赴台开展交流,此后又多次受邀赴台交流展演。期间,翔安区宋江阵文化研究会斥资1000多万元,建成了世界上首个宋江阵民俗文化广场和闽台宋江阵博物馆。自2015年以来,每年国庆期间在翔安宋江阵民俗文化广场举办闽台民俗文化节,邀请台湾宋江阵和厦漳泉宋江阵代表队伍齐聚翔安交流展演,开创了“四月高雄内门看宋江,十月翔安内厝观宋江”的历史佳话,实现了闽台宋江阵的常态化互动交流。
▲两岸宋江阵交流展演合影(林良菽供图)
如今,闽台宋江阵作为一项凝聚先人智慧、具有重要时代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保护传承工作任重道远。两岸宋江阵传承人和民俗专家,都特别注重选拔培育闽台宋江阵传承人才,不断组建宋江阵队伍,重视挖掘和培育传承储备人才和教练人员,开展科学专业的宋江阵教学,不断开发闽台宋江阵的新功能、新价值。他们长期不懈努力,肩负起闽台两岸宋江阵文化的传承、研究、创新与发展重任。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原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