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诵不只是“大声念”
厦门晚报讯(文/图 记者 龚小莞 通讯员 陈国河)上周日,厦门文艺大讲堂戏剧讲座《浅谈少儿语言、朗诵技巧训练》在厦门市青少年宫举办。讲座由厦门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厦门晚报社、厦门市青少年宫联办,厦门市戏剧家协会承办。
主讲人程艺芬是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市戏剧家、曲艺家协会常务理事,厦门市朗诵学会副会长。她说,朗诵是一门综合的艺术修养课程,能给中小学生带来美的享受、美的熏陶,发展中小学生对作品的想象力、感受力,拓宽思路,增长见识。朗诵能够提高三个方面的素质——智力素质、身体(声音、形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可以说学习朗诵的过程,就是全面培养与提高以上综合素质的过程,在中小学生中普及朗诵技巧,发展朗诵艺术,能够大大的提高他们的综合艺术修养。朗诵教学,应因材施教,不应是填鸭式教育,要根据学生出现的问题有针对性的进行对比式教学,提高学生的鉴别能力。”
作为朗诵爱好者,首先要了解什么是朗诵。“记得有一年我到开元少年宫开朗诵、表演课,许多小朋友们积极踊跃表演,朗诵儿歌、古诗,讲故事、读课文。我问他们‘什么是朗诵’时,他们回答‘大声念’。只说对了一小部分。”她指出,朗诵是把文字作品转化为有声语言的创作活动。朗:即声音清晰、响亮;诵:即背诵;就是用清晰响亮的声音,结合各种艺术手段来完善地表达作品思想感情的一种艺术语言。朗诵是一种传情的艺术,是一种再创作(作品是一度创作,舞台上的表演是二度创作),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加工。朗诵者要有饱满的激情,并且淋漓尽致的抒发情感,以真实情感的朗诵感染听众,引起听众产生共鸣,使听众得到思想情感的熏陶和语言美的享受。为了达到舞台上的艺术效果,朗诵还采用各种艺术手段,如化妆、服装、舞美设计、舞台灯光的运用等来增强其艺术感染力。
“厦门文艺大讲堂”是厦门市文联“芬芳鹭岛”文艺惠民系列活动之一,旨在通过活动普及文艺知识,帮助群众提高文艺修养和艺术水平,推动基层公共文化建设和社会道德文明建设,促进特区文艺大发展大繁荣。该活动自前年10月中旬起每周一次,一般安排在周末,已持续了一年多。讲堂内容包括文艺各门类基础知识、技能技法、欣赏品鉴、理论评论;文艺掌故、文艺生活等。以我市文艺家为主,适当邀请全省和全国知名文艺家。形式有专题讲座、现场辅导、表演艺术、交流互动等。
附照片 程艺芬现场指导学生们朗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