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双料得主徐则臣:厦门是我的福地,得奖是前进的台阶

信息来源:  时间:2024-05-22 16:40:39

徐则臣,茅盾文学奖首位“70后”得主,鲁迅文学奖得主。在20多年前就与厦门结缘,曾在《厦门文学》发表多篇小说,5月18日上午,徐则臣携新作《花街九故事》和《一意孤行》做客外图厦门书城。

徐则臣与厦门有何故事?“花街”是真实存在的吗?《北上》获得了第十届茅盾文学奖后是否想过“躺平”?作家如何看待阅读与写作的关系?日前,厦门日报记者与徐则臣进行了对话。


谈厦门:厦门是我的福地

徐则臣(右)接受厦门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厦门日报记者宋智明(笔名:南宋)采访。


记者:十来年前您曾来厦门签售,可否谈谈对厦门的印象?

徐则臣:其实,我与厦门结缘更早,厦门是我的福地。20多年前,我刚开始写小说时,《厦门文学》给了我非常大的鼓励,发表了我好几篇小说,到现在我也没见到我的责编王永盛,但还一直保持着联系。

此次两本自选集由厦门外图凌零图书策划有限公司策划出版,我很高兴,这让我有机会再次来厦门。厦门非常漂亮、文化底蕴深厚,这里也有很多我的老师和朋友,我愿意常回来看看。


谈新书:虚构的方式让“花街”越来越长


记者:花街是实际存在的地方还是一个虚构的地方,或者二者兼而有之?

徐则臣:花街这个地方实有其街,江苏淮安的运河边上有一条老街,就叫花街,它只有300米。其实原来是很长的一条街,因为京杭大运河的变迁,加上城市改造,这条街就被切开了。花街离我当年居住、读书和教书的地方特别近,所以我对它相对熟悉。很多年前我写的第一部关于花街的小说,题目用的就是《花街》这个名字。此后我不断通过虚构的方式扩展它——世界各地合适的故事都被我移植到这条街上,于是这条街变得越来越长。只要虚构的内容写得足够真实,慢慢就会“真假不分”。

谈散文:散文透露小说家的创作秘密

记者:《花街九故事》和《一意孤行》,一本是小说集,一本是散文集,您如何看待小说与散文的关系?

徐则臣:我是一个小说家,但我特别重视散文,我也特别重视其他小说家的散文。小说是一个整体,是作者拿出来的、能够摆在台面上的成品。而这个成品是如何诞生的,要看散文,散文可以看到作者在小说里隐藏的秘密。我在阅读喜欢的作家时,一定会找到除了小说之外的两种作品,一是传记,二是散文,这样你就能更深入了解这个人,知道他的小说是怎样一步一步构建出来的。

在散文写作中我坚决贯彻一个原则——修辞立其诚,就是忠实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我时刻提醒自己,说想说的话、说能说的话、说该说的话。散文要求真实,所以会不断提醒你用语言去抵达最真实的地方,在这个过程中语言经过了训练,写小说时细节的落实能力就会变强,因此好的小说家一定是好的散文家。


谈“京漂”:写他们其实是写我自己

记者:以《跑步穿过中关村》为代表的“京漂”小说曾深深地打动我以及不少读者,当初是怎么想到写这批小说的?

徐则臣:一个作家的写作跟他的生命经历有很大关系。我是研究生读的北大,如果我本科就读北大,我可能不会是现在这样的写作风格。从高中进入大学,这是一个非常顺利的过程,我不会考虑到身份认同的问题。而我在进北大前还教过两年书,已经是一个有工作经历和社会阅历的成年人,尤其我还是从一个小城市来到北京,到了北大,就要不断调整自己的身份认同。

很多年前,让我特别焦虑的一个问题就是我跟北京、北大到底是什么关系?在这个时候我会觉得我是脚踩两只船,一只脚踏在北京、北大,另外一只脚其实还在老家,所以我才会写了那么多的城市边缘人,写他们其实是写我自己。年轻时,花街的人想到“世界”去,北京一定是“世界”的对象之一。年纪大了之后,花街又成了“居京者”最遥远的牵挂。


谈《北上》:得奖是前进的台阶

记者:《北上》获得了第十届茅盾文学奖,您在获奖之后心态有何变化?有没有闪过“躺平”的念头?

徐则臣:每个作家都会有自己的目标,那个目标不是所谓的奖项、不是世俗的肯定,而是你心目中更好的小说。得奖让我更加坚定往前走的信心,提振了士气,让我可以理直气壮放开手脚去尝试,不怕出错,写作视野变得更开阔。你看阿来,《尘埃落定》之后还写了《空山》《云中记》,最近还在《人民文学》上发表长篇小说《寻金记》。还有莫言,获“诺奖”之后写得更勤,小说《晚熟的人》之外,最近还写话剧《鳄鱼》,写得相当棒!得奖不是“障碍”,是前进的台阶。

记者:电视剧《北上》下个月就要播出了,在拍摄过程中,您去看过吗?对改编有提一些要求吗?

徐则臣:我没看过,也没有提任何要求。不同的艺术有不同的特点,在尊重作者、尊重艺术的前提下,要给另外一个艺术创作者足够充分的创作空间,我觉得这是一种职业道德。之前有人问我“你跟这个剧什么关系?”我开玩笑说,我跟它有四个字的关系。电视剧《北上》的“北上”两个字是我写的;他们还做了一个牌坊,上面的“花街”两个字也是我写的。接下来《北上》还将以话剧、歌剧、地方戏等形式面世。


谈阅读:读书是作家一辈子的功课


记者:如何看待阅读与写作的关系?

徐则臣:对作家来说,阅读比写作更重要。在读研时,我的导师曹文轩跟我说:“如果你有十分时间,要用六分来读书,四分来写作。”我结合自身的情况,回答说:“如果有十分时间,我会用六分来读书,三分来生活,一分来写作。”

一个作家写得怎么样,你看他读什么书就知道了,读书最终会成为这个作家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对于一个职业作家来说,读书是一辈子的功课,因为我们的写作最后会变成一种“阅读式”写作。今天,世界变得越来越复杂,写作涉及的领域太多,我们不可能把写作里所需要的那些经验知识通过生活全部习得,只能依靠阅读来转化。在阅读的过程中,别人的想法会照亮你记忆中的幽暗部分,并激发你的想象力。


(来源:厦门文艺)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原推文


本网站由 厦门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版权所有 邮 编:361005
本网站由厦门网制作 闽ICP备:16016276号-1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020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