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资讯|厦门作家李秋沅新书《谜境•流光》出版

信息来源:  时间:2024-05-22 16:22:03

近期,厦门作家李秋沅幻想小说《谜境•流光》,由中国少年儿童出版总社出版。

李秋沅简介

李秋沅,中国民盟盟员、中国作协会员,现为厦门文学院副院长,一级文学创作。作品获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陈伯吹国际儿童文学奖、中华优秀出版物提名、冰心儿童图书奖、桂冠童书奖等多种奖项。已出版长篇小说《木棉·流年》《天青》《天目》《虞人巷的老屋》《你看月亮的脸》等26部作品,译作1部,多部作品版权输出海外。


作品简介

本书讲述了作家红墨应“流光”客栈老板之约,带着表弟小宁来到千恒岛,为几位特别的朋友记录他们不同寻常的故事。在这个与现实世界藕断丝连的地方——“千恒岛”里,我们看到了更趋近于人们真实内心的世界,也得以潜入时光深处,探知被时光掩埋的故事:画家清桃用生命揭示南京屠城真相;塞壬人为水下族人寻找回归之路而前仆后继奉献牺牲;科学家千瞳远离人群重建被人类毁灭的灵木“KU”的家园,为人类的愚昧而赎罪;教师颜非执着守候人们丢失的梦想,为之不惜成为大家眼中的“疯子”;南月人“花火瓷”,述说人与自然、与异族求同存异,相亲相爱的过往;一幢伫立山之颠,孤独等待主人回归的老屋,揭开一段尘封的往事,让孤独的孩子,重新获得温暖与力量……李秋沅以温柔而不乏刚毅的笔调,将艺术、绘画、音乐、哲思等元素融入幻想文学创作中,是一部充满艺术气息的幻想作品。

时光走失,爱依旧坚强

——《谜境•流光》创作谈
李秋沅


闯入幻想小说的创作天地,并为之着迷,是我始料不及的。刊发于《儿童文学》杂志上的《德彪西的月光》是我创作的第一个幻想故事。2010年,厦门老城区一家咖啡馆里的黑胶碟片,让我想起年少时和外公一起听的音乐,想起那些放不下的遗憾。于是,我下笔了。在可能与不可能之间,故事里的少年与爷爷完成了告别仪式,而我亦和年少时的遗憾,达成和解。感谢《儿童文学》的鼓励,让我从此开始了幻想小说的创作,此后便有了长篇幻想小说《以尼玛传说》。在我的现实小说中,我为故事虚构了“木棉岛”,相对应地,在幻想小说里,我也构筑了“千恒岛”。“千恒”是我在无意中采撷的名字,“千年永恒”,意味深长,明知永恒不可得,但世间人,谁又舍得不做梦。2018年,亦师亦友的王苏建议,将幻想小说做成系列出版。感谢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的信任与厚爱,“谜境”系列幻想小说就此诞生。我重新修正、完善了《以尼玛传说》,将它纳入“谜境”系列幻想小说中,新版书名为《谜境·青鸟》。而今“谜境”系列幻想小说的第二部《谜境·流光》也成书了。《谜境·流光》与《谜境·青鸟》是千恒岛上绽放的双生花,扎根于我的心髓,但它们之间又有所不同。《谜境·青鸟》的“谜境”,是由铁马金戈、雪域霜雪构筑的;而《谜境·流光》的“谜境”,则是由艺术音乐、南国烟雨砌成的。

我对汉字是敏感的,看到“暗赭”,我会想起被夜雨打落、粘在土中的叶的枯色,甚至还嗅得到那被潮湿的腐叶闷着的土腥味儿;而“聂小青”则让我想起月下美人,看不清眉目,一袭青裳,暮色中来,天光中去。我痴迷于汉字带给我的诸多遐想——“白珀”,泛着珠贝隐而不露的幽光;“漫青”有丝竹清音和林中薄雾;“清桃”“红墨”和“千瞳”,是藏在古画里的仕女,有深邃的目光和意味深长、下垂的眼帘;“子申”“西流”,名字里藏着翩翩公子,一袭素洁长衫,自时光那头而来。对汉字的敏感,也给我幻想领域的创作带来诸多惊喜,所见的地名、人名,都成了促发故事灵感的玄机。我贪婪地采撷,将它们统统藏进“千恒岛”,用笔墨赋予它们骨血,永活。

那些惊动我的艺术品、画作、音乐、诗句,我也统统“劫”来。宋瓷天目、德彪西的音乐、克莱因摄人心魄的蓝色、波提切利笔下妩媚哀愁的维纳斯、高更的塔希提岛、蒙克的《呐喊》、魏尔伦的诗……它们都在千恒岛里,或喧哗或缄默,影影绰绰。被“劫”来的,还有厦门的老城街巷、鼓浪屿的古宅老屋。那在时光中寂然伫立的老屋荒院,竟会让年少的我,那么笃定地在心中占为己有,认定它是“我的”。那些原本没有生命的楼厝街巷,因为有了孩子们的爱,就拥有了温度与温情。

“真实与虚幻,谎言与真相”一直是吸引我的创作主题。在“千恒岛”的幻想世界,我让小宁潜入时光深处,探知被时光掩埋的七个故事:画家清桃用生命揭示南京屠城之殇;塞壬人为寻找家园而奉献牺牲;科学家千瞳远离人群,重建被毁的灵木“KU”的故乡,以此为人类的愚昧赎罪;教师颜非执着守候人们丢失的梦想,不惜成为大家眼中的“疯子”;南月“花火瓷”,述说人与自然、与异族求同存异,相亲相爱的过往;寂然等待主人归来的老屋“大白”,温暖孤独的孩子……从第一个故事创作至最后一个,历时六年。在写下第一个故事时,我就相信,它们总有一天,可以拉起手来,一起舞蹈。如今,成了。

我感谢生命中所有的遇见,感谢生命中花开花落的所有景致,感谢身边给予我创作灵感的朋友,感谢他们的出现,让那枯燥、中规中矩而略显乏味的现实生活变得灵动有趣、面目可亲。感谢此书的责编王苏、付丹阳,感谢美编高煜、插画老搭档罗威彪、封面画者尧立,还有幕后诸多老师的辛苦付出!

我把最后一个故事名“流光”,给了这本书为名。逝川与流光,飘忽不相待,但在心底的某个地方,时光走失,爱依旧坚强。

2024年1月29日于厦门


《谜境•流光》节选

从青石路的深处,“不在屋”女主人踏着月光慢慢走来,着一身青色的中式衣裙,围着白色薄纱头巾,遮住口鼻,眼眸深邃。她的脚步声轻柔,似不忍惊扰夜的静谧。

“晚上好。”嗓音柔美。

杨先生蹙着眉,怔怔看着她。

“请随我来。” 少妇并不以为然,低首转身,带着我们,走过青石路,拐过几个弯,进了花木巷。

巷子口的三瓣花涂鸦几乎看不见了,惟有几抹残痕。花木巷的尽头,月下的“不在屋”宁静、祥和而神秘。屋内的陈设一如既往,似乎看不出时光流逝的痕迹。

那幅花木壁挂依旧嵌在墙上。

少妇为我们沏上一壶热茶。茶一入杯,清香四溢,沁人心脾。我突然想起了幼年那唯一一次与外婆赴千恒岛的出行,千恒岛那处温暖而芬芳的歇脚地,莫非就是这儿?

“花木茶。请。”她说。蒙着头巾的她静美而端庄。

“请问,这是你们的东西吧。”杨先生将手里的木匣放在木桌上,木匣与“不在屋”木器的色泽与用料如出一辙。木匣剧烈地震颤起来,在桌上发出急促的哒哒声,我的心也随之抽搐,有难言的悲怆情绪从匣内传出,弥漫四周。

少妇捧起木匣,轻轻摩挲着,随及,低首将面颊贴在木匣上,红唇微启,闭目柔声低语,用的是我们听不懂的语言。

“是的,是我们的。”她柔声轻语,“不知什么时候流失出去。它想回来。”

然后,她打开木匣,取出KU,将它捧在怀里。冷而清的木香自KU体内发出,那是KU对她的回应,悲欣交集。

杨先生目不转睛地盯着少妇,突然悟出了什么似的,神色惊慌起来,腾地站起身来。

少妇抬起头,眼眸深邃地看着他。

“请坐下。”她虽然并未启唇,但我们已从她的眼眸中读懂她的心意。

“千瞳,是你么?”杨先生发出一声哽噎。

少妇目光下垂,鼻翼微微颤抖。

她缓缓而轻柔地取下头巾,露出端庄秀丽的容颜,清雅若陈逸飞笔下不食人间烟火的画中仕女。三十年过去了,她的容貌依旧不老。

“那场大火……”

“大火烧了林子,而后蔓延。整整烧了半个月。水月湾成孤岛,而我留下了,自愿留下了……花木林被你们毁了,同时被毁的,还有许许多多水月湾人的家园。”她缓缓地说。

KU在千瞳怀中猛烈地颤栗着,惊恐与绝望气息,自KU的身上传递至我们心间。

千瞳起身,从屋内取出一个大木盒,里面装满了烧焦了的花木块,一个个木芯纹,呈现出一张张绝望而惊恐的脸。

   “它们再没有机会用其他方式展现恐慌了,当毁灭来临时,草木与人类的表情是一致的。”

她瞥了我们一眼。那双眼睛!我难以形容她的眼神,深邃、沧桑、而冷静。这种眼神我只在历经沧桑的老人中才见过,而她的容颜,也仿佛在瞬间苍老下去。

“水月湾人叫它们‘花木’,你们可知道,它们的心,也曾绽放像花般美丽。”千瞳凝视着墙上的“三瓣花”壁挂,轻叹一声。

“KU的家园第一次被毁,在千年前。北方乌酉族人与邻邦子虚国征战失败后,乌酉城成一片焦土,KU几乎全部被毁。幸存下来的乌酉族人,有一个小分支南下迁徙至千恒岛水月湾避世隐居,将KU带到了岛上。千恒岛原本也算是荒蛮之地,远离中原政权中心。乌酉族人渐渐被水月湾汉人同化,从历史中走失。而成长成木的KU也拥有了个汉语的名字——花木。KU远比乌酉族人有生命力,它们在水月湾度过了宁静的千年。但是,灾难再次来临……”

千瞳轻轻抚摸着怀中的KU,“花木林在水月湾生长千年,而我们却仅用一周时间就定下了一个荒谬的决定,毁掉它们。课题组所有的专家,都在争相论证一个事先已被确定的荒谬观点。”

杨先生蠕动着唇,欲言又止,满脸羞愧。

“我们,谁都知道这个观点的荒谬,却没有一个人胆敢直言,包括我在内……我在为我们的所为赎罪……只要这世间还有KU存在着,我就必须留在这儿……” 千瞳不动声色地讲述着,平静而优雅。而我的心里,却渐渐有了寒意。

“千瞳,离开这儿。那不是你一个人的错。别纠结。”静默良久的杨先生突然松开眉头,长舒一口气,一脸坦然。

千瞳淡淡笑了。“你,你们,所有人都可以这么为自己开脱……我不走。这儿是花木巷,它们的家,也是我的家。我等它们回来……”

千瞳缓缓起身,捧着KU在怀中,目光深邃冰冷地看着我们。她在下逐客令。虽未启唇,但我们已会意。

这是属于她和KU的世界。在各自的世界里,我们与她,彼此仅是故人。

我与杨先生起身离开。她捧着KU,走出“不在屋”,伫立月光下,默默与我们道别。月色清冷,她在月下的剪影决绝而清寂。出巷口时,我已看不清那幅三瓣花涂鸦的最后几抹痕迹。

……


《厦门文学》投稿邮箱:
xmwenxue@126.com(小说、诗歌)
xmwx666@126.com(散文、评论)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原推文


本网站由 厦门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版权所有 邮 编:361005
本网站由厦门网制作 闽ICP备:16016276号-1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020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