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母亲,感谢有您

信息来源:  时间:2024-05-13 09:15:00

有一种力量
温柔而坚定
它如同初升的朝阳
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
如同夜空中的星辰
指引我们迷途的方向
这股力量,是母爱
在这个温情脉脉的日子
感谢母亲的无私奉献
祝亲爱的母亲

节日快乐


大地,母亲


选送单位:

厦门市美术家协会

主创人员:

李军



老家、老井与老妈

在老家村口的角落里,静静矗立着一口饱经风霜而又传奇的老井。老妈曾深情地告诉我,她是喝着这口老井的水长大的,是老井的儿女。而实际上,村里的每一个人都深受老井的滋养,都是老井的儿女。老井,如同一位慈祥的乳母,用她甘甜的乳汁,无声无息地哺育着一代又一代的村民。因为她的无私与伟大,村民们亲切地称她为“大公井”。

我的老家坐落于东南沿海的丘陵地带,没有巍峨的高山,却有绿意盎然的田野;没有波涛汹涌的大海,却有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溪。而正是有了大公井的存在,这个小小的村庄仿佛拥有了生命之源,充满了勃勃生机与灵动之气。小小的村庄,有着简单与平凡的美丽,它是我童年的乐园,也是我成长的摇篮。

大公井的年纪已无从考究,至于什么时候打的,老妈也不清楚。但老井的每一片青苔似乎都在诉说着一段传奇的历史,每一块青砖或许都有一个动人的故事。井口很宽敞,足以容纳多人同时取水,水源也很充沛,即便在干旱的年份,也从未干涸,足以供全村人饮用。大公井的水清澈甘甜,用它烧出的饭菜格外美味,泡出的茶更是香气四溢。夏日里,它如冰泉般清凉,劳作归来的村民,只需一瓢井水,便能洗去一身的疲惫与燥热;冬日里,它又温暖如春,老妈和她的姐妹们就用大公井的水洗衣、洗菜,一点也不冻手。

在那个年代,家家户户都有一个储水的大水缸。每天,老妈都会到大公井挑水,储满水缸以备家用。上小学时,我便开始学着帮老妈挑水。第一次把水桶放进井里,盛满水后向上提,因力气不够,中途休息了两次也没能将水提上来,还好有村民帮我把水提上来。后来,随着年岁的增长,我的力气也大了起来,到了高中时,我已经能够轻松地为弟弟妹妹们提水了。大公井不仅教会了我们如何劳动,更教会了我们如何感恩,如何助人。从这里走出去的人,都带有大公井的品格,朴实善良,乐于助人。

村里有一个古老的习俗,每当有新媳妇入门,她首先要做的就是到大公井提水,以示正式成为夫家的一员。挑回大公井的水,寓意新婚夫妇将共同挑起了一家人的柴米油盐、衣食饱暖,共同面对生活的酸甜苦辣。喝上了大公井的水,寓意新婚夫妇以后的日子也会甜甜蜜蜜、有滋有味。每当有这等喜事,井边总会围着许多看热闹的村民,更有贪玩的年青人,故意在水桶的绳子上抹些猪油来戏弄新娘,看到新娘手中的水桶提起来又往下滑,人群中总会传来阵阵笑声和加油声。

因大公井很深,出水量大,所以淘井很困难,往往要一拨人负责抽水,另一拨人匆匆忙忙淘出井底的杂物。上初中的时候,我在提水时不小心把钢笔掉进井里,从此每年盼望村里能淘井,可是到了高中毕业也没盼到。

后来,我离家在外打拼,随着时代的进步,村民们也和城里人一样用上了自来水。大公井渐渐失去了往日的热闹与喧嚣。三年前,老妈离世后,我回到村里的次数也少了许多。某日,我路过村口的大公井时,发现井边已长满杂草,青苔也蔓延到了井口。只有井底那轮古老的月亮依旧清晰可见,仿佛在诉说着过去的岁月。有人说:“老井是村庄的眼睛。”如今,这双眼睛已显得有些黯淡,村庄也少了往日的灵动与韵味。

那天,我站在老井旁,望着她静静地守候在村口,心中涌起一股莫名的感慨。虽然岁月在她的身上留下了痕迹,但她依然坚韧地屹立在那里,见证了村庄的变迁与历史的沉淀。而我,无论走到哪里,心中永远有一个位置属于我的老家、我的老井和我的老妈——那些美好的记忆将永远珍藏在我的心底,成为我生命中不可磨灭的印记。


选送单位:

厦门市作家协会
主创人员:

梁水源



母亲的喜悦


选送单位:

厦门市美术家协会
主创人员:

黄珍云


上春山


选送单位:

厦门市民间文艺家协会
主创人员:
作曲:张超
改编:姚义宁
演奏:厦门市民文协声动艺术团
拍摄:李明渊 熊勉
录音:熊勉 林业鸿
服装:大家闺秀

导演:黄秀香



灶台上的温暖时光

“妈妈,我不爱吃这个菜,我要吃番茄炒蛋……”六岁的女儿望着饭桌上的菜,撇撇嘴,又要求我给她单独烧个菜“吃小灶”。

我从篮子里取出鸡蛋转身进了厨房。把鸡蛋敲碎打散,番茄洗净切块,打开灶火,热锅冷油下蒜片葱花爆香,“妈妈,为什么先炒葱和蒜头呀?”不知何时,女儿已跑进厨房,趴在灶台,巴望着我锅里正在烧的菜。这样的情景,让我回忆起儿时,我也是这般趴在灶台一角,目不转睛地看着母亲忙碌的身影,柴火灶红彤彤的火苗映红我的脸庞,这灶台烟火,构成了人生最温暖时光。

母亲忙着在灶台上烧水做饭。木柴在灶内噼噼啪啪爆响,一会儿灶火通红,大锅内煮的米饭或者地瓜稀饭便飘出了甜丝丝的香气,弥漫在整个厨房。锅开了,饭熟了,母亲便抄起锅铲烧菜,厨房里热气腾腾,母亲灵巧的身影在忙碌着,那锅铲就像她的“魔法棒”,变戏法一般奉献出很多可口菜肴:芋子饺、珍珠丸、梅菜扣肉、牛肉兜汤、腊肉荞头、卤猪头肉……母亲切着蒸熟的腊肉、卤肉,不时递给我一块“边角料”,有时她会把杉木桶里蒸熟的糯米饭趁热捏成圆球,塞进我嘴里,那么美味,胃里那样的舒服熨贴。

无论经过多少春秋,母亲系着围裙,在厨房里勤快忙碌的身影,仍清晰地烙印在我的脑海里。那时,我多么幸福,围在灶台边母亲身前,问东问西,听她轻声细语,我缠绕着母亲,向她索要吃食,大快朵颐,一饱口福,母亲望着我那馋猫的样子,乐在心头,脸上的笑容无比灿烂。有母亲的地方就有家,那儿女绕膝的幸福,长情的陪伴,是何其的珍贵与快乐。

美好的回忆总是和母亲有关,譬如这灶台的暖暖时光,伴随我的一生,温暖着我的心房。儿时我是那么依恋母亲,一如此时女儿对我的眷恋。在生命的轮回中,我们与母亲之间,这种爱与被爱,需要与被需要的角色互相转换,在一代代生命中延续,闪耀着母爱的光芒。


选送单位:

厦门市作家协会
主创人员:

林声华


书痴母亲

母亲是“老三届”,中断学业后,嫁给当医生的父亲,在乡村生活了近二十年。乡村生活简单淳朴,适合与世无争的她,她的世界像她的学生时代那样忙碌却单纯。

那时,她与大多数村妇一样忙着生儿育女,忙着干各种农活和家务活,与其他村妇不同的是,农闲时,她喜欢读书看报。只可惜,那个年代能看的书和报纸太少了,我入学后的课本,母亲拿去一页一页地认真看,每次父亲去供销社买东西,那用来包装的旧报纸,她也要细细地抚平了,一字一句地读,家里仅有的藏书——《林海雪原》《青春之歌》《三言二拍》,母亲闲暇时总在翻阅,小时候的我,经常看到母亲在阅读时露出会心的笑意,猜想着书里肯定藏有很多有趣的故事,要不,母亲怎么会那么爱看书呢?

母亲爱看书,说爱到痴迷的程度,一点也不过分。记得有几次,母亲炖肉煮饭,因为看书入了迷,忘了炉灶上正煮着的肉和饭,父亲一回家,家里弥漫着焦糊味,母亲却浑然不觉;还有很多回,母亲倚在窗户旁看书,看得入迷,我们姐弟放学回到家,母亲才如梦初醒——糟糕,饭还没煮。

我读初中时,同学来我家,见母亲手里拿着一本当时流行的杂志《少男少女》,惊讶地问我:“你妈妈怎么也看这杂志呢?”确实,《少男少女》是我们这些少男少女看的,母亲这辈人应该不是此类杂志的目标读者群,可那是没什么书可看,母亲也算饥不择食吧。

母亲自己爱看书,为家里几个孩子买书也十分舍得。每次她回县城娘家,总会从县城的新华书店给我们带回作文选之类的课外读物。记得小时候,我经常会以“我在看书”推脱家务活,现在回想起来,真的要感谢爱读书的母亲,她惺惺相惜地支持着我阅读,不然以大人的精明,哪能看不出小屁孩以看书为由逃避干家务的小伎俩呢。

我们渐渐长大,家里的书越来越多,中学生必读的中外名著,母亲都看完了,妹妹打趣她:“嘿!考大学也没有妈妈那么勤看书呢!”再后来,我成了教师,我的另一半也是教师,家里有很多书,母亲常会来我的小家借书,看完了还会和我们聊聊读后感,诸如她被作者的某句话笑喷了,哪个作者写人物写活了,哪本书里的主人公简直就是我们身边某某的翻版等……  

母亲读书时很专注,聊读后感时更是兴奋,阅读于她,不仅是消磨时光,更是走心入脑。教高中语文的先生时常感叹着:要是班上的学生能像妈妈这样认真阅读,那该多好啊!

也许是爱读书的缘故吧,母亲虽年逾古稀,但思想新潮潮,连智能手机都用得很溜,年轻人会的她也几乎都会。六年前,我教会她进入网络图书馆阅读,没想到,她读得比我勤快,当天就看了200幕的《浮士德》,我不得不提醒她:手机不要看太久,眼睛会疲劳,要注意休息哦!

母亲读的书不敢说汗牛充栋,但绝对不会比我少,这点,让身为教师的我很是汗颜。有时,她因为看书入迷误了事,我会忍不住说她:“你读那么多书有什么用呀?”或者来一句:“看了那么多书,倒是写几篇来看看呀!”她会像个羞涩的小女孩扭扭捏捏地说我笑话她。还真别说,我的“激将法”有点管用,母亲真的写过几篇小文章,还发表了呢!

都说“阅读点亮人生”,确实,阅读于母亲来说,是她平淡生活的一束亮光,指引着她在这个喧闹的世界里安静而单纯地活着;这一束光亮,照亮着沉浸在阅读世界里她,让她沐浴在亮丽的光晕中……

(原载于2021年5月9日《厦门日报》“海燕”文化周刊)

选送单位:
厦门市作家协会
主创人员:
黄丽婉






闽南语歌曲《月光谣》

月娘月光光
起厝田中央
树仔尾花开香
亲像水花园
每摆我听着这首歌
总感觉些尼亲切好听
伊乎阮想起真最往事
眼前出现阿母以前的形影
会记阿母教阮这首歌
是置一个热天秋秤的树下
月娘店店照置阮身躯顶
耳边听着阿母轻轻的歌声
今夜的月娘是些尼光影
亲象阿母目周金金甲阮看
虽然阮离开故乡些尼远
有伊永远也袂感觉孤单
过去的记忆是些尼清楚
留置阮的心内永远袂纺无
看着月娘阮想起阿母
两行目屎慢慢袂停流落
月娘月光光
起厝田中央
树仔尾花开香
亲像水花园


选送单位:

厦门市音乐家协会
主创人员:
词曲:何天

翻唱:姚雨涵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原推文


本网站由 厦门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版权所有 邮 编:361005
本网站由厦门网制作 闽ICP备:16016276号-1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020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