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文艺 | 语言生动诙谐的厦门歌仔说唱

信息来源:  时间:2024-05-11 11:30:00


歌仔说唱起源于宋元时期,是以丰富、生动的闽南民间语汇为歌词,以通俗易懂、易学易传的闽南民歌、民谣为曲调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说唱艺术,是福建的四大曲种之一,主要流传于我国厦门、漳州及台湾等地。厦门歌仔说唱语言生动诙谐、平仄押韵,唱腔或粗犷豪放、雄浑有力,或温文婉约,地方色彩浓厚,是闽南民间说唱艺术的瑰宝。2007年,厦门歌仔说唱列入福建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该项目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有陈令督、林赐福(已故)、张月萍、林惠真,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有陈宝珠。

非遗传承人

厦门歌仔说唱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张月萍(张月萍供图)

厦门歌仔说唱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林惠真(林惠真供图)


歌仔说唱的内容可分为三类:一类是以抒情为主的民歌、小调、杂歌,如“哭某(妻)歌”;一类是有人物情节的民间故事歌,如《陈三歌》《二十四孝》等;一类是民谣,如《过番歌》。歌仔说唱的表演形式主要有单人自弹自唱、两人对唱、多人伴奏的歌仔阵。

歌仔说唱依演唱者所持的乐器不同,可分月琴弹唱、大广弦说唱、平鼓唱、荷叶说唱等多种演唱形式。如今厦门地区流行的主要是月琴弹唱和荷叶说唱,其中荷叶说唱为厦门所特有。20世纪50年代,厦门人苏朝润吸收了四川的苏镲,配上芗剧的竖板,创造出一种新的歌仔说唱形式,因苏镲形似荷叶,故名“荷叶说唱”。

荷叶说唱《嘉庚精神永流传》剧照(厦门市曲艺家协会供图)

歌仔说唱是两岸文化交流的重要内容。郑成功收复台湾后,大量闽南人移居台湾,歌仔说唱也随之传入台湾。20世纪初,台湾在歌仔说唱的基础上形成了台湾歌仔戏。20世纪20年代中期,歌仔戏从台湾传入厦门,歌仔说唱吸收了台湾歌仔戏的一些曲目、曲牌和乐器,经过历代艺人的不断传唱和创造逐渐丰富和完善。

▲歌仔说唱《曲颂党恩百年情》演出照(张月萍供图)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原推文


本网站由 厦门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版权所有 邮 编:361005
本网站由厦门网制作 闽ICP备:16016276号-1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020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