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下金牡丹的“南音迷” 杨雪莉:把远古气息传递给大家

信息来源:  时间:2015-01-29 11:46:04

杨雪莉:国家二级演员,现任厦门市南乐团常务副团长。  
            杨雪莉毕业于福建省艺校厦门分校南音班,2002年曾获福建省第四届中青年演员比赛金奖。
           她参演南音乐舞《长恨歌》,获第十届文化部文华奖新剧目奖;   
            2003年,她获厦门市文广新局颁发的“优秀文艺工作者”称号;   
            2010年,她组织执行策划并主唱的南音表演唱《相聚在宝岛》,获第六届中国曲艺牡丹  

    晨报记者 沈楠楠

  

  去年9月,厦门南乐团副团长杨雪莉凭借一曲《绣成孤鸾》,在第八届中国曲艺牡丹奖全国曲艺大赛中获得表演奖,为厦门曲艺界在个人单项奖上摘下了第一朵“牡丹花”。据了解,中国曲艺牡丹奖是经中宣部批准,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国曲艺家协会共同主办的全国性曲艺专业奖项。

  杨雪莉的爷爷是南音的铁杆粉丝,从小接受南音熏陶的她爱上南音就花了一秒钟的时间,但却用了漫长的时间来学习,“直到现在,我也只能说自己还在学习中”。

  听录音带模仿南音腔韵

  回想起15岁那年被福建省艺校厦门分校89级南音班录取,杨雪莉脸上的幸福溢于言表。在班中13个同学中,杨雪莉的嗓音条件并不是最好的,但她的声音可塑性高,对自己所喜爱的南音、南音学习也有着很多自己的想法。擅长模仿的她总喜欢听录音带,模仿南音大家的腔韵,“不是依样画葫芦,而是还要去总结、琢磨选取好的地方学习。”模仿之余,杨雪莉注重寻找并保留住自己个性化的东西。

  在外来流行音乐冲击乐坛的年代,繁琐的南音学习未免枯燥而单调,“往往一首简单的曲子要反复练习1个月。”南音观众日渐减少,南音生存环境也日渐式微,同班同学有人选择放弃,杨雪莉坦言她也曾迷茫过,但最终发现还是更爱南音,更重要的是她相信未来的南音能够再度被人们所接受。于是她选择留了下来,继续每天练声、压腿。

 

  12分钟唱出了最美南音

  来到南乐团工作后,杨雪莉依旧在学习,平常她会去看西方的歌舞剧演出,找寻可以和南音结合的元素,“南音文化在传承中需要创新,但不能脱离南音音乐的本体,毕竟它还是以音乐为主,要尽量保留最纯正最传统的唱腔,表现出厦门南音婉转的唱腔风格。”杨雪莉还给自己的南音表演加入了些许表现的元素,让舞台上的演绎“生动”起来,不再是一个人一种姿势唱完全场。

  一路的坚持、学习、积淀,让那个15岁孩子在今天收获了丰硕的果实。舞台上杨雪莉的一曲《绣成孤鸾》,传统而接地气。12分钟的演唱里,她把南音最美的唱腔、韵味展现出来。她不断告诉自己这是个很好的机会,评委和观众听不懂闽南话没有关系,但要把这些年来她所积淀学习到的南音的美好、来自远古的气息传递给他们,让他们体验到南音的清雅之美。而她也成功做到了。

  为孩子授课甘当“铺路者”

  作为厦门南乐团的负责人,如今,杨雪莉的事情多了起来。她常常顶着卸了一半的妆和访客商谈团里事务。只是不管怎么忙,杨雪莉从没有忘记每天练声,“学表演就是要勤练,一天不练就会差很多。”

  她也会抽空去艺校看看学习南音的孩子,给他们传授经验。团里有很多像她这样的人,他们除了做好本职工作外,会去艺校上课,或到校园给南音兴趣班的孩子排练节目,为南音春天的到来而努力。

  “南音未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们只是铺路者。目前,厦门南乐团已经有了‘90后’,今后,南乐团的演出剧场也会做出调整,相信通过努力,未来将吸引更多的新粉丝。”关于南音未来的发展,杨雪莉和厦门的南音人心中还有很多规划。


本网站由 厦门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版权所有 邮 编:361005
本网站由厦门网制作 闽ICP备:16016276号-1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020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