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2014】十大文艺事件

信息来源:《中国艺术报》  时间:2014-10-21 10:03:29

  1.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

  72年前,延安文艺座谈会开启了人民文艺的崭新纪元;72年后的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京主持召开了新时期的文艺工作座谈会。习近平总书记在座谈会上指出,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文艺的作用不可替代,文艺工作者大有可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部好的作品,应该是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同时也应该是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作品。文艺不能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迷失方向,文艺不能当市场的奴隶,不要沾染铜臭气……习近平总书记站在民族复兴的历史高度,站在中华文化的深厚土壤,站在人类文明的国际视角,站在党和人民的鲜明立场,深刻论述了关系当前文艺发展迫切需要解决好的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为文艺工作指明了方向。

  今年以来,中华传统文化、文明和文艺受到了党和国家前所未有的重视,除了亲自主持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之外,习近平总书记还在各种不同场合强调中华传统文化、文明和文艺的历史影响和现实意义,态度鲜明地表达出对于人文传统的高度重视。今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发表演讲,强调文明是多彩的、平等的、包容的,文明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鉴而丰富;五四青年节在北大考察时,习近平总书记曾和著名哲学家汤一介先生促膝长谈,了解《儒藏》编纂情况;在教师节前夕看望北京师范大学师生时,习近平总书记又强调,很不赞成把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习近平总书记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上的讲话以及发给全球孔子学院全体师生的贺信中,则深入阐释了中国在继承、复兴民族文化上的态度与思路。习近平总书记这些系列重要讲话及其精神,展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对传统文化的高度关注与重视,在全国文艺界引起热烈反响和强烈共鸣。

  2.国际文化交流盛事连连

  2014年,是我国外交工作“强势出击”的一年,也是成果喜人的一年。与此相对应的国际文化交流也是风生水起,欣喜连连。

  2014年适值中法建交50周年,中法两国都举办了丰富多彩的文化交流活动。其中,在法国举办了第四届法国中国电影节、中国汉代文物展、中国当代雕塑展等重要文化活动,在中国举办了法国国立博物馆馆藏珍品展、第九届法国电影节、罗丹雕塑展等重要文化活动。在这些活动的衬托下,2014年成为中法两国文化交流史上的重要年份。两国领导人都十分重视彼此间的文化艺术交流。5月中旬,习近平主席和奥朗德总统为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办的“名馆·名家·名作——纪念中法建交50周年特展”题写序言;10月22日,“汉风——中国汉代文物展”在法国开幕,习近平主席和法国总统奥朗德分别为展览题写序言,并共同担任监护人。

  2014年多项与文化交流相关的活动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习近平主席或亲临活动现场并发表重要讲话、或作出重要批示、或致贺信。例如,5月12日,习近平主席在北京出席世界汗血马协会特别大会暨中国马文化节开幕式; 9月24日,习近平出席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并发表重要讲话;9月底,在全球孔子学院建立十周年暨首个全球“孔子学院日”来临之际,习近平致信向全球孔子学院全体师生表示热烈祝贺和诚挚问候;10月29日,习近平为中国国际文化交流中心成立30周年纪念大会作出重要批示;11月13日,习近平同墨西哥总统培尼亚共同出席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行的“玛雅:美的语言”文化展开幕式等。

  2014年是中俄两国关系稳步持续发展的一年,也是“中俄青年友好交流年”。习近平主席专门为3月28日在俄罗斯圣彼得堡举行的“中俄青年友好交流年”开幕式致信祝贺。而作为“中俄青年友好交流年”框架下的重要活动,第二届中俄文化论坛11月27日在北京开幕,论坛加强了两国间人文交流与合作,促进了两国文化产业发展,增进了两国青年一代的相互了解和友谊。

  3.三联书店24小时不打烊

  2014年4月,世界读书日前后,北京三联韬奋书店开启7×24小时试运营。“不打烊”书店为市民夜生活注入文化气息,试运营后的首个周末晚9点后,客流近800人,销售额近5万元,白天销售额亦有上升。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就三联书店创建24小时不打烊书店回信三联韬奋书店全体员工,信中说,创建24小时不打烊书店,为读者提供“深夜书房”,这很有创意,是对“全民阅读”的生动践行。读书不仅事关个人修为,国民的整体阅读水准,也会持久影响到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李克强希望三联韬奋书店把24小时不打烊书店打造成为城市的精神地标,让不眠灯光陪护守夜读者潜心前行,引领手不释卷蔚然成风,让更多的人从知识中汲取力量。

  近年来,风入松、光合作用、季风,多地独立书店传来歇业、倒闭、难以为继的消息,一面是实体店租金上涨,全民阅读下降,一面是电商倾销,数字出版、移动阅读终端风靡,没有国有书店的政策优势,没有网络书店的便捷通货,尚在运营的实体书店开始引入“以非书养书”模式,咖啡、甜点、工艺品、服饰等吸引年轻人驻足,逛书店成为时尚,但与阅读、买书的关系变得疏离,在这一背景下,“不打烊”令书店又出现少有的门庭若市的景象。业内将其定义为“实验”,对于维持书店夜间运营能否获得更高收益回报,以夜生活消费体验能否为阅读增值等话题都有广泛讨论。

  4. “深入生活、扎根人民”

  中宣部、文化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中国文联、中国作协等五部门11月18日联合印发通知,号召在全国文艺战线广泛开展“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活动。随后,中央还召开了文艺界“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活动电视电话会议,强调作家艺术家要沉下心来、扑下身子,踏踏实实走进群众、深入生活,真正同群众打成一片。

  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是一种新的时代表达,也是中国文联乃至整个文艺界一直以来所坚守的传统和优势。2014年,中国文联在这方面倾力颇多,新动作不断。从年初召开文艺志愿服务工作经验交流会到全面启动文艺支教、文艺培训项目,拓展文艺志愿服务的新手段新方式;从创设“中国文艺志愿者服务日”,探索文艺志愿服务常态化机制,到印发《中国文艺志愿者管理办法(试行)》,不断推进文艺志愿服务制度化;在第29个国际志愿者日到来之际,中国文联更是组织由120余名艺术家组成的6支文艺小分队,集中开展文艺志愿服务。一年来,中国文联还先后组织艺术家赴西昌、二炮江西基地、四川广安、新疆、东北大兴安岭、云南鲁甸等地开展大型文艺志愿服务活动,而由中国文联及其所属各全国文艺家协会组织的各种小型文艺志愿服务或“送欢乐下基层”活动更是数量众多。

  从人民中来,到人民中去,乐于、勤于和善于为老百姓送去精神食粮的文联人,在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同时,也更新了艺术创作观念、积累了生活体验、汲取了艺术营养,为新的艺术创造打下了坚实基础。

  5.大运河、丝绸之路申遗成功

  对文化遗产丰富的中国来说,申报成功的世界遗产总数达47处可能并不那么令人关注。2014年的特殊之处在于,一条现存世界最长的人工运河,一条世界最长的文化遗产线路,同时申遗成功,这就很让人激动了。如果非要在“最长”之上加一个标注的话,那就是丝绸之路首次由三国联合申遗成功。时间定格在6月22日,爆出消息的是在卡塔尔首都多哈举办的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听到消息,真是醉了,因为它必将影响深远。

  大运河是由国家修建的最大且最古老的内河水道系统,绵延3000公里,跨越两个直辖市、六个省,直到现在还和国民经济紧密结合在一起。作为“活态遗产”,大运河的保护曾面临严峻挑战。世界遗产委员会认为,大运河“反映出中国人民高超的智慧、决心和勇气,以及东方文明在水利技术和管理能力方面的杰出成就”。其申遗成功,必将给在运河两岸生活的民众、给大运河的遗产保护和活态传承带来新的机遇。

  丝绸之路项目全长5000公里,截止到中亚的七河地区,涉及3个国家一共33个申遗点,其中中国涉及4个省份共22个申遗点。作为举世瞩目的古代东西商贸之路、文化交融之路、文明互鉴之路,此次跨国申遗,本身就带有接续文明、开拓未来的重大意义。在我国“一带一路”的战略部署中,不仅提供了历史的经验、交流的基础,更为中国与世界各国开展和平共处、和谐共赢的合作模式开启了无限可能。

  6.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成立

  2014年,文艺评论界很焦灼,又很振奋。焦灼,是因评论失语,针对性不强,引导力不够,价值判断有误区,还存在人情、市场、利益等方面的问题;振奋,是因一系列的相关举措、交流、座谈提振精神、及时有效,有利于加强文艺评论工作、倡导评论新风。

  5月30日,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成立。9月17日,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揭牌。这两项由中国文联推动的凝聚队伍、坚守阵地、增强主流话语权的有力举措,让文艺评论不再一盘散沙、各自为战,必将极大提升文艺评论的引导力、公信力、战斗力。

  9月9日,“文艺评论:方向与责任”座谈会在京召开。此次由中国评协、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人民日报社文艺部、中国艺术报社主办的座谈会,专家学者踊跃发言,就当前文艺评论、文艺发展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展开讨论,强调了文艺评论肩负的重要责任,探讨了今后的发展方向。对于新生的中国评协来说,其中对文艺评论的回顾、梳理和对热点问题的剖析,对下好全国评论这盘棋意义重大。

  11月5日,第九届中国文联文艺评论奖颁奖和第七届当代中国文艺论坛同期举办。这可以说是近年来全国文艺评论工作成果的大检阅,交流经验,把脉未来。与之相呼应的,是包括第八届中青年文艺评论家高级研修班等在内的各类文艺评论人才培训、研修班纷纷举办,遍及全国、遍地开花,形成一道壮阔的景观。

  7.琼瑶胜诉于正,原创才是硬道理

  认为于正侵权,琼瑶一纸诉讼,令文艺维权话题贯穿2014年始终。2014年4月,琼瑶发表公开信,诉于正《宫锁连城》侵犯《梅花烙》著作权。12月25日,北京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判定于正公开道歉,五被告赔偿500万元,《宫锁连城》停止传播。琼瑶胜诉,彰显《著作权法》保护原创的精神,同时也是依法治国理念在文艺领域的一个注脚。

  这起侵权纠纷,诉讼过程长达8个月,令人深感创作者的维权之路真的很难走。在《著作权法》第三次修改草案修订送审,法律趋向完善的背景下,行业自身对从业者约束力的不足在这起纠纷中凸显。一方面,由于司法判断严谨,文艺创作随性,普通观众肉眼可辨的情节相似,法律判定侵权还须经过复杂的对比论证,文艺维权陷入举证难的窘境;另一方面,由于投资方、播出方等机构市场至上的思维作祟,一些侵权者投机取巧,作品仍在大行其道,侵权作品由于已经播出,获利几乎未受影响,侵权代价仍显低廉。在琼于案中,编剧汪海林无偿作为原告的专家辅助人出庭,这在著作权案的审理中尚为首次,更有109名编剧联名发表声明支持琼瑶维权,行业力量初步显现。然而,于正一审败诉后提起上诉,又有悬疑小说作家周浩晖诉于正《美人制造》侵犯《邪恶催眠师》著作权;同时,在影视剧创作领域,“致敬”、跟风、模仿、抄袭边界模糊,作品同质化倾向严重,种种乱象有待行业规约进一步肃清。

  8. “镀金”演出被紧急叫停

  自2013年底中央“八项规定”出台以来,国内演出市场挤掉了大量泡沫,有效地遏制了行业的奢靡之风。公款邀请的明星少了,违规团购的演出少了,演出市场逐渐恢复到了良性的秩序当中。2014年,中央“八项规定”延续势头,深度发酵。7月,自付场租,对外赠票,组织观众,以文化交流之名的出国“镀金”演出,被紧急叫停,引起演艺界极大的震动。其中的典型,就是被媒体称之为到维也纳金色大厅唱“卡拉OK”的演出,以致宋祖英都坦言“我开了坏头”。在此番“叫停”中,文化部明确要求,坚决杜绝政府资助项目赴国外“镀金”。此举不仅刹住了对外文化交流中的奢靡之风,对于挤破演艺行业的泡沫、杜绝其中可能存在的腐败行为,意义重大。

  维也纳“金色大厅”长期被中国人奉为艺术圣地,一度曾有8个月内就有133个艺术团体去“镀金”的纪录。遗憾的是,“金色大厅”并非不食人间烟火的地方,场租费动辄就是数万欧元。问题是,花钱事小,一些团体水平不行,还要赠票丢人。此种怪现状得到了有效遏止。

  9.多方共治劣迹艺人

  2014年底,歌手尹相杰因涉嫌吸毒被捕,让2014年的劣迹艺人榜单又增一人。自3月以来,李代沫、宁财神、张元、张默、柯震东、房祖名、高虎等艺人吸毒,黄海波、王全安嫖娼,郭美美参赌……2014年,艺人涉嫌违法犯罪活动被捕,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为此,中国文联及时召开了文艺工作者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座谈会,发出《文艺工作者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议书》,要求广大文艺工作者积极践行文艺界核心价值观,坚决抵制“黄、赌、毒、黑”等违法乱纪行为。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下发了《关于加强有关广播电视节目、影视剧和网络视听节目制作传播管理的通知》,要求各级广播电视播出机构不得邀请有违法犯罪行为者参与制作广播电视节目;暂停播出相关电影、电视剧、各类广播电视节目以及广告节目。中国影协、中国视协联合发出倡议书,呼吁全国影视工作者增强法律意识、自律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呼吁各影视组织和单位构建良好行业秩序。北京市演出行业协会和各演出公司签订了承诺书,承诺不录用、不组织涉毒艺人参加演艺活动。

  劣迹曝光后,宁财神、房祖名、柯震东等艺人陆续表达反思与悔改之意,他们的案例为从艺不修德者敲响警钟,也对法律、行政、行业、舆论等多重手段相结合约束艺人有所启示。

  10.星辰陨落,精神永存

  2014年,不少令人尊敬的文艺界知名学者和大家离开我们:周巍峙和杨伟光、于敏、王昆、仲星火、资华筠、张贤亮、邵逸夫、章宗义、路学长、吴天明、闵慧芬、吴小如、居素甫·玛玛依、张祖道、汤一介……这些文艺界星辰的陨落,令人痛心和不舍。

  人们深刻怀念他们,因为他们的卓越贡献、长者风范,令人景仰。周巍峙曾积极参与群众救亡运动,在不同时期创作了大量被广为传唱的歌曲,如《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等;邵逸夫打造了邵氏、无线两个影视王国,培育众多演艺人才,同时热心公益和慈善事业,捐建的学校、医院遍布全国各地;王昆为人们奉献了传唱至今的音乐作品,还关心培养发掘了一大批年轻的音乐人才,被誉为“乐坛伯乐”;汤一介在身体极为不适的情况下仍放不下手中的工作,吴天明临终前仍在读剧本,于敏的每部作品都是深入生活之作,闵惠芬始终坚持“上山下乡”采集民间音乐样本……他们躬身力行,给年轻的文艺工作者们树立了德艺双馨的榜样,给文艺界以精神的激励和启迪。


本网站由 厦门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版权所有 邮 编:361005
本网站由厦门网制作 闽ICP备:16016276号-1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020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