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名家走进厦门大学暨
“文艺名家工作室”揭牌仪式
本届山花奖系列活动文艺名家进校园暨“文艺名家工作室”揭牌仪式1月19日上午在厦门大学举办,特别邀请到两位研究“三大史诗”的专家以及“三大史诗”传承人,带大家一起了解“三大史诗”《格萨尔》《江格尔》《玛纳斯》的文化内涵和精神价值。
拉开了序幕
《蒙古族英雄史诗《格萨(斯)尔》,2006年被评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是当今世界上发现的最长篇幅的史诗,囊括120多部、100多万诗行如果全部翻译成汉语,估计有2000余万字。
《格萨(斯)尔》作为世界上最长的活态史诗,它以韵散文兼行的叙事方式进行演唱,以格萨尔王为核心人物,讲述了其降临下界后降妖除魔、抑强扶弱、统一各部,最后回归天国的英雄业绩。作为民间口头文学,《格萨(斯)尔》运用了大量“赞辞”和“祝辞”的民间说唱方式,融入了丰富的语言词汇和生动贴切的谚语,形式丰富、雄浑瑰丽,在一代代新的说唱艺人生动活泼、丰富饱满的演绎下,不断丰富和发展。
《格萨(斯)尔》作为草原游牧文化的结晶,流传在中国青藏高原的藏族、蒙古族、土族、裕固族、纳西族、普米族等多民族之中。它以独特的串珠结构,围绕格萨尔王的主线故事,融会了众多神话、传说、故事、歌谣、谚语等,形成了气势恢宏、篇幅浩繁的“超级故事”,因而《格萨(斯)尔》史诗传统堪称民族文化的“百科全书”,是古代藏族、蒙古族民间文化与口头叙事艺术碰撞得到的最高成就。
《格萨(斯)尔》史诗的具体形成,目前仍然是学界的争论话题。当前较为认同的说法形成于公元前三四世纪至公元6世纪之前,在千百年的更迭中,迭代为了如今的2000余万字的巨幅诗篇,并且在新一代说唱艺人的讲述中,这个故事仍未完待续,仍在藏族、蒙古族、土族等多个民族,西藏、青海、四川等多个省区,中国、不丹、蒙古国、尼泊尔等多个国家不断传承与演绎。
《格萨(斯)尔》史诗是融汇了我国若干少数民族文化、社会、经济、道德、习俗等知识体系的‘百科全书’式史诗,已经融入了藏区人民日常文化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唐卡、藏戏、弹唱等传统民间艺术创作的灵感源泉,同时也是现代艺术形式的源头活水,不断强化着人们尤其是年轻一代的文化认同与历史连续感。
作为世界文化宝库之中的文化瑰宝,《格萨(斯)尔》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一大贡献,在流传的过程中,不断吸收其他民族的文化,不断丰富其内容和内涵。
西方学者曾质疑中国人未曾拥有自己的民族史诗,但《格萨(斯)尔》为代表的少数民族史诗的发掘,不仅弥补了我国汉族没有长篇史诗的遗憾,还以其庞大的体量和活态的传承成为世界诗学的一大奇迹。
助力传播中华文化
三大史诗
“三大史诗”是指藏族、蒙古族的《格萨(斯)尔》,柯尔克孜族的《玛纳斯》和蒙古族的《江格尔》,被誉为少数民族历史文化的“百科全书”,是民众伟大创造力的生动体现,均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并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艺术价值。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原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