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领略“东方荷马史诗” ——英雄史诗《格萨(斯)尔》

信息来源:  时间:2024-01-21 20:24:00

由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福建省文艺学术界联合会、中共厦门市委宣传部联合主办,福建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厦门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厦门广播电视集团承办的第十六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颁奖典礼于昨晚在厦门隆重举办。现场活动揭晓了优秀民间艺术表演作品、优秀民间文学作品、优秀民间工艺美术作品、优秀民间文艺学术著作等奖项。为中国民艺学做出突出贡献的民间文艺专家杨先让、郎樱获得中国文联终身成就奖(民间文艺)荣誉称号。


文艺名家走进厦门大学暨

“文艺名家工作室”揭牌仪式

本届山花奖系列活动文艺名家进校园暨“文艺名家工作室”揭牌仪式1月19日上午在厦门大学举办,特别邀请到两位研究“三大史诗”的专家以及“三大史诗”传承人,带大家一起了解“三大史诗”《格萨尔》《江格尔》《玛纳斯》的文化内涵和精神价值。

前两天已为大家介绍了“三大史诗”中的
柯尔克孜族的《玛纳斯》和
蒙古族的《江格尔》两大诗篇
今天将为大家带来最后一篇
——蒙古族的《格萨(斯)尔》
在无垠的苍穹下
灿烂阳光照耀四方
宽广大海有尽头
格萨尔王胸怀比海宽阔
格萨尔王的故事在
说唱艺人的抑扬顿挫之间

拉开了序幕


史诗《江格尔》
今天
为大家介绍“东方荷马史诗”
——英雄史诗《格萨(斯)尔》

《蒙古族英雄史诗《格萨(斯)尔》,2006年被评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是当今世界上发现的最长篇幅的史诗,囊括120多部、100多万诗行如果全部翻译成汉语,估计有2000余万字。

《格萨(斯)尔》作为世界上最长的活态史诗,它以韵散文兼行的叙事方式进行演唱,以格萨尔王为核心人物,讲述了其降临下界后降妖除魔、抑强扶弱、统一各部,最后回归天国的英雄业绩。作为民间口头文学,《格萨(斯)尔》运用了大量“赞辞”和“祝辞”的民间说唱方式,融入了丰富的语言词汇和生动贴切的谚语,形式丰富、雄浑瑰丽,在一代代新的说唱艺人生动活泼、丰富饱满的演绎下,不断丰富和发展。

《格萨(斯)尔》作为草原游牧文化的结晶,流传在中国青藏高原的藏族、蒙古族、土族、裕固族、纳西族、普米族等多民族之中。它以独特的串珠结构,围绕格萨尔王的主线故事,融会了众多神话、传说、故事、歌谣、谚语等,形成了气势恢宏、篇幅浩繁的“超级故事”,因而《格萨(斯)尔》史诗传统堪称民族文化的“百科全书”,是古代藏族、蒙古族民间文化与口头叙事艺术碰撞得到的最高成就。

《格萨(斯)尔》史诗的具体形成,目前仍然是学界的争论话题。当前较为认同的说法形成于公元前三四世纪至公元6世纪之前,在千百年的更迭中,迭代为了如今的2000余万字的巨幅诗篇,并且在新一代说唱艺人的讲述中,这个故事仍未完待续,仍在藏族、蒙古族、土族等多个民族,西藏、青海、四川等多个省区,中国、不丹、蒙古国、尼泊尔等多个国家不断传承与演绎。

《格萨(斯)尔》史诗是融汇了我国若干少数民族文化、社会、经济、道德、习俗等知识体系的‘百科全书’式史诗,已经融入了藏区人民日常文化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唐卡、藏戏、弹唱等传统民间艺术创作的灵感源泉,同时也是现代艺术形式的源头活水,不断强化着人们尤其是年轻一代的文化认同与历史连续感。

作为世界文化宝库之中的文化瑰宝,《格萨(斯)尔》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一大贡献,在流传的过程中,不断吸收其他民族的文化,不断丰富其内容和内涵。

西方学者曾质疑中国人未曾拥有自己的民族史诗,但《格萨(斯)尔》为代表的少数民族史诗的发掘,不仅弥补了我国汉族没有长篇史诗的遗憾,还以其庞大的体量和活态的传承成为世界诗学的一大奇迹。

保护和传承好《格萨(斯)尔》
这样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让它的故事一代一代延续下去

助力传播中华文化


三大史诗

“三大史诗”是指藏族、蒙古族的《格萨(斯)尔》,柯尔克孜族的《玛纳斯》和蒙古族的《江格尔》,被誉为少数民族历史文化的“百科全书”,是民众伟大创造力的生动体现,均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并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艺术价值。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原推文


本网站由 厦门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版权所有 邮 编:361005
本网站由厦门网制作 闽ICP备:16016276号-1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020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