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文艺大讲堂系列报道之三十八

信息来源:  时间:2014-05-20 14:14:31

在香港制作,以厦门话为对白,风靡上世纪50年代
文艺大讲堂开讲厦语电影

    晨报讯(记者 主父真真 通讯员 通讯员 陈国河)制作于香港,却以厦门话为对白,在台湾和东南亚非常卖座,曾经在上世纪50年代风行一时,这就是被称为中国两大方言电影之一的厦语电影。

  昨日下午,厦门文艺大讲堂请来省作协会员、厦门市影协会员黄宁开讲厦语电影,本次讲座由厦门市电影家协会和厦门市图书馆承办。据黄宁介绍,厦语电影的投资商多为东南亚华商,由于在东南亚国家受到排挤,他们就到香港找项目,而投资厦语电影既能赚钱,又能慰藉闽南相亲的思乡之情,成为很多华商的最佳选择。

  1948年,港产第一部厦语片《相逢恨晚》问世,在台湾首演取得巨大成功。此片随即传播至东南亚地区,观众反响强烈。上世纪50年代,厦语电影蓬勃发展,邵氏电影等大制片厂也加入拍摄制作,最高峰的时候,一年可以生产100多部厦语片,捧红了鹭红、凌波和丁兰等影视红星。厦语电影经常采用南音做插曲配乐,带有强烈的闽南文化色彩,它宣传了乡土文化,极具地方特色。

  文艺大讲堂由厦门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和海西晨报社联合推出,旨在让文艺走向大众、让大众享受文艺。该活动自去年10月中旬起每周一次,一般安排在周末。上周除了黄宁介绍厦语片,还有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厦门市摄协副主席杨景初教授摄影技术,中国舞蹈家协会会员、厦门市舞协常务理事陆建英带来了广场舞培训。


本网站由 厦门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版权所有 邮 编:361005
本网站由厦门网制作 闽ICP备:16016276号-1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020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