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秋华做客厦门讲述中国声乐的科学与多样性

信息来源:厦门网  时间:2014-07-01 10:40:53

    
    厦门网讯(记者 林伟杰 通讯员 陈国河)“与其说是给大家讲课,不如我们来场互动,我如果说得好,请大家举一举手好吗。”6月29日晚,马秋华老师做客厦门大学艺术学院音乐厅。一句简单的开场白让全场师生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明天也是我的学生的硕士研究生首场独唱音乐会,我来这给她打打气,也很高兴和大家有个共同交流的机会。”
 
    马秋华讲到,中国的声乐体系最初来源于西方,特别是意大利。中国的声乐教育体系从形成到发展只有不到五十多年的时间。“这种(中国声乐体系)体系从最初的继承(西方声乐历史)历经几代声乐人的发展直到今天,才形成了我们今天难得不易的教育教学体系,这个发展不仅仅是某个人或者是某代人能做到的。而科学性,民族性,艺术性,时代性这四个特性可以说是中国声乐体系的精髓。
 
    “歌唱与唱歌,很多人都会混淆,甚至是资深的音乐者。唱歌,紧紧是单纯地在把歌曲从喉咙唱出来。而歌唱,更多的是加入了自身的感情,从气息,脉调把握各个声段的起伏。歌曲不仅仅是通过歌喉,更多的是从气息上唱出。”马秋华老师与现场的师生热烈互动,一些院校师生更是毛遂自荐向马老师展现歌喉。
 
    “你的嗓音无可挑剔”马秋华在点评一位上台的学生时笑到,“可是咬字,气息的谈吐你还很不过关。”马老师提到“很多学声乐的人,都以为把一首歌从头到尾吊着嗓子唱到底,而且面不红气不喘是高深的技巧。其实并不准确,歌唱者应该更多的站在作曲者的角度来体验歌曲本身。真正的声乐大师掌握的并不是放,更多的是收。如何收声,在每个该落伏起降的时候都能适度把控住,而不是一味“放声歌唱”,那顶多是气功大师,而不是声乐高手。”幽默而不失专业的讲解方式让现场的笑声与掌声并起。
 
    “从2011年到2013年,我和我的团队一直在走一个全国各音乐院校中国声乐的科学性与多样性的课题”马秋华告诉记者,这也是她今天选择这个课题与大家分享的原因。从马秋华的身上,除了无以伦比的歌喉与唱腔,资深博学的理论知识让马秋华的大师风范一览无遗。
    在报告会上,马秋华老师的爱子金圣权专程从外地赶来给母亲带来惊喜。马秋华抚琴,金圣权开嗓,二人在场上合曲《在那遥远的地方 》更是引来大家的阵阵惊喜与掌声。

本网站由 厦门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版权所有 邮 编:361005
本网站由厦门网制作 闽ICP备:16016276号-1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020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