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体制机制 坚持文艺惠民

信息来源:厦门市文联  时间:2019-10-12 17:55:00

创新体制机制 坚持文艺惠民

厦门文艺大讲堂深入人心


   由厦门市文联主办的品牌活动厦门文艺大讲堂,自开讲以来,已经举办200多期活动、近300场文艺讲座,受众人数超过10万人次。文艺大讲堂在新形势下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宗旨,坚持文艺惠民、文艺为民、文艺利民,随着持续深入的开展讲座,受到越来越多市民的欢迎。

   一、活动形式多样普及面广

   厦门市文联党组把厦门文艺大讲堂的建设纳入全年工作总体安排,并由分管副主席对工作进行具体领导和安排,对大讲堂工作全面负责。厦门文艺大讲堂是纯公益的、面向大众的、由文艺家(文艺志愿者)主讲、每周定期举办的文艺课堂。旨在普及文艺知识、指导文艺欣赏、提升文艺品位、引领文艺方向,让百姓生活与艺术相伴;主讲人主要邀请我市文艺家,也适当邀请全省或全国知名文艺家。讲座主题内容丰富,涵盖了文学、戏剧、音乐、美术、书法、摄影、舞蹈、曲艺、电影、民间文艺等类别,包含文艺常识知识、欣赏品鉴、人文掌故、源流流派、分析评论、技能方法等内容;讲座形式不拘一格,包含了专题讲座、现场辅导、表演示范、交流互动等;讲座地点遍布全市,市图书馆、思明区图书馆、市青少年宫、各区文化馆、社区居委会、厦门大学音乐厅、广场及书院、文联服务点等都是课堂。

   二、规范有序促进活动健康发展

   1.建立健全活动制度。大讲堂开办初期即制定了活动方案,建立健全活动制度,明确了讲座活动的目的和要求,按照“五有”,即有活动方案、有讲座宣传、有问卷调查、有新闻报道、有归纳存档的要求开展每期活动。随着活动不断的深入开展,市文联在听取讲师、听众和工作人员等多方意见与建议后,于2016年初制定了厦门文艺大讲堂条例,明确注明申报内容、申报方式和主讲人资历要求,在厦门市文联网站上发布讲座征集通知,广泛动员全市文艺家申报。同时,每周在市文联网站发布讲座预告。

   2.讲座流程规范有序。一是按照厦门文艺大讲堂条例精心挑选备课严谨、内容生动、富有特色、健康向上的讲座主题。二是与厦门晚报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每周三刊登预告简介,每周一刊登讲座报道。三是讲座全程有市文联工作人员参与活动,负责讲座主持、现场拍照和收集听众反馈等工作。四是将每期的讲座资料,包含讲座报道、照片等内容收入电脑归档。

   3.扩大宣传力度。一是在厦门晚报每周二或周四的固定板块刊登大讲堂讲座内容、讲师简介、开讲时间和地点。二是为每期活动制作大幅展架并摆放在活动地人流量最多的地点,吸引附近群众前往。三是有专门记者负责每期讲座采访并登报报道。四是收集每期报刊关于厦门文艺大讲堂的活动宣传闻报道,及时发布在市文联网站的专门版块中。

此外,市文联也注重广泛听取讲师们的意见和建议,针对文艺大讲堂活动中出现的问题,探讨解决,充实完善。                       

   三、文艺惠民效果显著

   一是充分发挥了文联的职能作用。市文联广泛动员我市文艺家参加大讲堂活动,面向广大市民普及文艺知识,以艺术家的修养引领群众接受文艺的熏陶,帮助群众提高艺术修养和艺术水平、为推动基层公共文化建设、社会道德文明建设、美丽厦门建设和特区文艺大发展大繁荣做出贡献。以广场舞培训为例,文艺家走进村镇致力于普及富有厦门特色的新编广场舞,丰富基层群众文化生活,满足基层群众文化需求。

   二是推动我市文艺家队伍建设。厦门文艺大讲堂的讲师大多来自我市各协会主席团成员、理事及顾问,他们都是我市文艺家的中坚力量,讲座活动不仅有助于培养各协会文艺骨干,活动期间也陆续吸纳了一些文艺爱好者加入协会,为协会注入新鲜血液。

   三是丰富了群众文化活动,增进了文艺家与群众的交流互动。文艺家通过文艺大讲堂这个平台接触到基层群众,是一种接地气的形式。这响应了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让文艺家“深入生活 扎根人民”,以此激发他们的创作灵感。而群众也通过近距离与文艺家接触,拉近了与文艺家的距离,引起群众对文艺的兴趣与热爱。

   丰富多彩的文艺形式内容,使文艺大讲堂这样的文艺惠民项目显得生动活泼,展现了生机活力。“生活需要艺术,艺术美化生活”,这是群众的感慨;“艺术离不开生活,群众成就艺术家”,这是厦门文艺家的心声。通过文艺大讲堂,老百姓和文艺家拉近了距离,增进了了解,培养了感情,融合到了一起。

   在下一步的工作中,市文联将发动更多文艺家加入讲师行列,提升讲座质量;与文联服务点对接,扩大讲座覆盖面;进一步对文艺大讲堂的品牌性和普及性做出改进和提高。




本网站由 厦门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版权所有 邮 编:361005
本网站由厦门网制作 闽ICP备:16016276号-1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020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