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走近年轻人才能永远年轻

信息来源:《中国艺术报》  时间:2017-07-17 15:38:00

戏曲,走近年轻人才能永远年轻

    传统戏剧传承,培养年轻观众尤为重要。对此,日本、新加坡和中国香港、台湾地区的戏剧工作者分享了各自的经验和窍门——

    “日本歌舞伎中的主角是以家族方式传承的,一般是父亲传给儿子。这些传承者长相必须很帅,他们不单是歌舞伎从业者,也经常出演电影、电视,他们的舞台演出也很受粉丝的青睐,歌舞伎在日本有很多年轻拥护者。”国际剧协日本中心主席永井多惠子,谈到日本传统戏曲的主要形式——歌舞伎在年轻人中的接受情况时,介绍了这样一个奇特的现象。

  虽然出演电影、电视,但歌舞伎依然是本职,这些传承者各自保持家族风格,以保证歌舞伎在角色、行当上的搭配非常完备。配角由国立剧场演员培训班培养。国立剧场还有戏剧教室,年轻人可以免费学习歌舞伎相关知识。歌舞伎的内容分为两类,历史故事比较艰涩,讲生活琐事的则比较易懂,年轻观众可以根据兴趣、欣赏能力来选择。

  主角除了出演电影、电视,还尝试向各种领域拓展观众。“花样滑冰表演在日本是很受欢迎的体育项目,歌舞伎演员就和职业花样滑冰选手一起,以歌舞伎的扮相表演花样滑冰,演出在体育场内举行,座无虚席。”永井多惠子说,人气漫画《海盗路飞》也被改编成歌舞伎,受到漫画读者的追捧。

  传统戏剧传承,观众的培养至关重要,其中培养年轻观众尤为重要,亚洲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戏剧工作者都有这样的共识。在日前举办的国际传统戏剧论坛上,来自日本、新加坡和中国香港、台湾地区等的专家学者,就传统戏剧如何吸引年轻观众分享了各自的经验和窍门。

  因人而异

  不同年龄层次有不同演出方式

  “欣赏传统戏剧需要一定的阅历和智慧积累,很多年轻人太熟悉大众媒体、影视的呈现方式,电影、电视节奏明快,讲究悬疑、紧张、刺激,而缺乏这些要素的传统戏剧,他们一开始接触,会觉得咿咿呀呀半天不知道在讲什么,不仅无从下手去欣赏,还会以欣赏电影、电视的经验去评断它,从而产生疏离和拒斥。”戏曲理论家、台湾政治大学教授蔡欣欣说,台湾只有两个公立剧团,其他的都是民间剧团,在传统戏剧的普及上,主管部门提倡“寓教于游”,会甄选擅长与年轻人沟通的民间剧团走进校园,为年轻人演出。

  “这种甄选中,剧团的构思很重要,小学、初中、高中,年龄不同接受方式也不同,对他们说话的方式、宣传的内容、演出的剧目,都要量身定做,最好是易于激发年轻人的参与感。”蔡欣欣说,民间剧团走进校园,一般会做两件事,一是演出拿手剧目,在此之前,会有示范、讲解,“不是直接就看戏,先要让年轻人了解戏曲的基本要素,包括唱腔、行当等,教他们简单的手眼身法步,或画脸谱,让他们知道怎样去欣赏。”二是把他们领到剧院,参观剧目从制作到演出的过程,和开戏之前演职人员在后台的准备过程。

  “有的大戏要演3个小时,不能给小朋友看,太久了他们坐不住,半小时是比较适宜的,随着年龄增长,可以看更久的戏。”新加坡戏剧学者蔡曙鹏介绍,新加坡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系统地向校园普及粤剧、潮剧、黄梅戏等传统戏剧,他自己也创作过许多针对不同年龄观众的剧目。《哪吒闹东海》《花木兰》,安徒生同名童话改编的《夜莺》,以及童话剧目《老鼠嫁女》《金鸡偷油》等,有表演性、趣味性,小学生喜欢看;《画皮》《聂小倩》《阿Q的故事》《屈原》,新加坡抗日题材剧目《烈火真金》,中学生喜欢看;原创喜剧《黄金万两》中有青年男女恋爱情节,适合大学生看。《刺梁骥》《火烧临江楼》《火烧裴元庆》《艳阳楼》等经典剧目也演给不同年龄层的孩子们看。“演出中的互动很重要,我们组织讨论、问答,小朋友答对了问题有奖品,演出之后发问卷,根据老师、学生的反馈,调整剧目和活动内容。”

  在新加坡,几乎所有剧种的戏班都会在节庆庙会上演出。蔡曙鹏说,他们组织中学生看庙会,让他们参观后台,怎么化妆、怎么演出、怎么祭拜,给他们解释,戏曲在庙会中是怎么传承的,有时也会看一些短小的仪式戏。“我们还有工作坊,一般是围绕一个主题进行,比如画脸谱、制作戏曲服装,给孩子们播放视频,告诉他们哪一类人物穿什么服装,其中就会涉及武松、鲁智深、孙悟空、猪八戒、包公等等,不同人物可以带出不同故事。对于现代戏,让孩子们分角色念台词,不一定要唱,但要念出戏曲韵味。”

  培植文化记忆

  与现代社会生活相契合

  “在香港,年轻人接触戏曲的机会很少,家里有祖父祖母喜欢戏曲,他们就会对戏曲比较感兴趣,愿意学习。”香港演艺学院戏曲学院院长毛俊辉说,年轻人往往觉得戏曲节奏很慢,看着很累,“戏曲演出的长度、节奏,内地控制得比较好,在香港,有些粤剧剧目长达三四个小时,很多年轻人就不爱看,也没有时间看,因为它和现代社会生活节奏脱节了。”

  “驻校艺术家会在学校停留十天到半个月,在此期间,我们会想方设法调动不同学科的学生自身的素养。”蔡欣欣介绍,她所在的大学中,对于中文系,驻校艺术家可以讲述剧目故事是来自哪一段历史;对于广告系,可以讲剧团怎么运营,剧目怎么设计、包装、宣传;对于会计系,就会讲剧团的经营成本、剧目打造经费等,以及和话剧、电影有什么不同。“从学科引发兴趣,渐渐触及戏曲本身,比如有的同学就会想到,剧目生产原来这么不容易,庙会演出的报酬这么少,渐渐想要真正去看一出戏。”

  引入流行元素、与现代相结合的方法也很有吸引力。“我们会探讨‘中国风’音乐,周杰伦、王力宏、陶喆的歌中融入戏曲元素,为什么是以一种饶舌摇滚的方式,以此引发他们的思考。”蔡欣欣说,学习之后,会要求学生给予反馈,“可以从戏曲中拆解、抽取元素,经过拼贴甚至颠覆,实现一种转化,和这个时代产生互动,比如有的同学把脸谱做成了微信表情包,有的同学在电脑游戏中设置关卡,每一关都需要以戏曲的方式去解决。”

  面向市场创品牌

  调动年轻人积级参与

  “新加坡很多剧团都有社交媒体主页。在越南、马来西亚,有一群年轻人去庙会、艺术节拍照,上传到社交媒体主页。”蔡曙鹏说,现在戏曲观众比以前多了,因为传播是通过新媒体。“进校园演出,不能演完就走。年轻人如果喜欢,要跟谁说?”蔡曙鹏说,他曾作为越南国家话剧院的顾问,到越南的高校去普及丛剧,并留下电子邮箱地址,“回去之后有十几个学生给我写信,虽然不多,但这是一个好的开始。”

  “博物馆、图书馆每天客流量很大,每周末还会举办活动,剧团可以和这些机构合作。”蔡曙鹏说,演出和展览相结合,可以吸引很多从未接触过传统戏剧的人群。“办康熙主题的展览,就演了一段康熙和鳌拜的故事,只有20分钟;办《罗摩衍那》的展览,就演了一段魔王变成金鹿的故事。很多观众说,原来觉得很沉闷的戏曲,没想到这么有意思。”“剧团还可以跟少年宫合作,为小朋友开辟戏曲工作坊。”

  在台湾,教育机构和歌仔戏、布袋戏、傀儡戏、豫剧、梆子等民间剧团合作,设计了网站“南戏小镇”,供小朋友线上娱乐。蔡欣欣介绍,在“南戏小镇”,小朋友可以线上学唱、知识问答,网站有游戏币作为奖励,可以换戏票,还可以为供养的戏曲人物买虚拟的服装、配饰。类似于“大航海”的桌游也在陆续开发,小朋友通过掷骰子,走到某一点,完成某一项戏曲任务等。

  “戏曲的生存命脉是观众,民间剧团因为没有政府来养,必须面向市场树立文化品牌,没有年轻观众,他们就难以为继,所以演出制作策略会不断调整。”蔡欣欣介绍,台湾当代传奇京剧团,改编了很多莎士比亚戏剧和希腊悲剧,西方的内容迫使剧目在形式上引入许多西方的舞台技术、理念,“传统戏曲以演员为中心,故事其实只是一个供演员发挥的框架,年轻人不了解这个背景,就会觉得《白蛇传》《梁祝》这些故事都太老了,不像电影有那么丰富、奇炫的题材,所以在打造剧目上,剧团对年轻人有一定倾斜。”

  “这些年,当代传奇制作了摇滚京剧《水浒108》,这部剧目由周华健作曲、张大春作词,服装造型很时尚,像一场京剧演唱会,它的形式让很多传统戏曲的观众难以接受,因为似乎创新太‘过’了,然而它在台湾、香港、上海演出,场场爆满。”一方面剧团依据年轻人的品位创新了剧目,一方面又引发担心,年轻人会不会以为京剧就是这样?蔡欣欣说:“其实传统就是一处源源不断可供汲取的活水,今天的传统也许在过去就是时尚,而今天的时尚在时空流转中如果能持续散发魅力,也有可能成为新的传统。我们要做的是制造机会,让年轻人在接触的第一步,不产生排斥心理,他们看过了新颖的、现代的,也会想要看看原汁原味的,调动年轻人的积极性、参与性,才最重要。”

本网站由 厦门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版权所有 邮 编:361005
本网站由厦门网制作 闽ICP备:16016276号-1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020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