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荆花开二十年 同心共筑中国梦

信息来源:《中国艺术报》  时间:2017-07-05 17:37:00

紫荆花开二十年 同心共筑中国梦

——香港回归祖国20周年成就展侧记

鸟瞰西九文化区

孙中山纪念馆

国家级非遗项目“斫琴技艺”

在中环展示的公共艺术装置展览“视界 香港”中的一件雕塑

  6月27日,星期二。国家博物馆开馆一个多小时,一位女安检员就告诉记者,今天的参观者特别多,客流量快赶上节假日了。这一天,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主办的“同心创前路,掌握新机遇——香港回归祖国二十周年成就展”首日向公众开放。

  走上国博南1展厅,大红底色上印有白色紫荆花图案和“维港”剪影的巨幅展板前,参观者争相合影留念。进入展区,“同心圆满”“多元共融”“凝聚力量”“齐心协力”“守望相助”“共创繁荣”等令人振奋的词语,垂挂于以香港风光速写为背景的橱窗里,中间一颗红心频频闪动。工作人员介绍,这是展览互动装置之一——“同心圆”,同时按动触摸板的人越多,红心就跳得越快,参观者纷纷上前一试。

  展览以一个大环形内嵌三个小环形的格局,联结“一国两制”“香港近况”“一起紧握机遇”“一起拓展商贸”“一起推陈创新”“一起携手经历”“一起紧扣相连”“一起凝聚力量”“一起保育承传”“结语”10个板块的内容,40余件(套)展品、40多段视频、230多张照片分布有致,模型、多媒体制作和互动装置不时为参观者带来惊喜,介绍了回归祖国的20年来,香港按照“一国两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方针,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把握“一国”之利与“两制”之便的双重优势,秉持“国家所需、香港所长”的宗旨,推进香港自身的繁荣与发展,也为国家发展贡献出积极而独特的力量;涉及政治、经济、文化、体育、教育、医疗、交通、旅游、民生、治安、环境等方方面面;描绘了香港多姿多彩的城市面貌、人文风貌,勾画了香港未来发展的蓝图。

  年轻家长带着孩子,大学生带着一口方言的父母,耄耋老人乘着轮椅,徜徉于展厅内,共同走过香港回归的20年时光。

  情牵祖国

  繁荣发展的同心圆

  “香港搜救队:感谢真诚的人道主义援助”—— 一面四川省5·12汶川大地震抗震救灾指挥部赠送的锦旗勾起回忆。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县大地震,香港特区政府迅速派出由消防处特别救援队的消防员及救护员组成的搜救队伍,和政府飞行服务队的队员,前往灾区协助搜救工作。医院管理局派出医疗队、安排志愿医疗人员协助抢救伤者。香港不少民间团体自发组织参与救灾工作。香港各界纷纷伸出援助之手,震后不过数天,募集捐款近10亿元,全香港一天之内举行大小赈灾活动百余个,是香港数十年来一次极罕有的跨阶层、跨界别赈灾行动。

  灾后重建工作,香港的参与程度亦前所未有,历时8年,投入100亿港元,援建190个项目,涵盖公路基建、教育、医疗卫生以及社会福利,其中15.8亿港元用于援建卧龙自然保护区。四川为答谢香港的援助,“中华大熊猫苑”和都江堰基地免费开放给香港市民参观。

  “北京香港·奥运同心”—— 一张香港特别行政区协办奥运会马术比赛的海报吸引目光。2008年8月8日,第二十九届夏季奥运会在国家体育场“鸟巢”开幕。香港作为协办城市,成功协办马术比赛,成为香港体育发展史上光辉的一页。

  在第二十九届奥运会中,共有34位香港运动员取得参赛资格,参加包括游泳、田径、羽毛球、自行车、马术、剑击、划艇、滑浪风帆、射击、乒乓球以及铁人三项共11个项目的比赛,收获了令人骄傲的成绩——香港游泳队创造了5项香港纪录;香港马术运动员首次参加奥运会,成功晋级第三圈赛事;两位风帆运动员总成绩位列前十;乒乓球运动员在男女单打比赛中进入八强。

  在“香港近况”板块的数据墙上,一组香港与内地各个领域往来的数据十分“有爱”。

  2015年,香港官方访问团到访内地约1400次,内地官方访问团到访香港约1200次,自2012年以来,平均每年约有700名香港公务员赴内地参加培训课程、考察团及交流计划。

  2015年,内地在香港直接投资2008亿港元,香港在内地直接投资3066亿港元。2016年,香港与内地贸易额占香港贸易总额一半以上,内地是香港最大的贸易伙伴;至2016年底,内地累计批准港资项目超过398000个,实际使用港资71006亿港元,占内地累计吸收境外投资总额一半以上,香港是内地最大的外来直接投资来源地。

  2016年,往来香港国际机场及内地航点的航班每日约270航班,香港国际机场客货运航班目的地约190个航点,其中内地航点40个。至2016年3月底,乘搭铁路直通车往返九龙及内地多个城市每日旅客量约11300名,平均每日经落马洲、文锦渡、沙头角和深圳湾通道过境的旅客603100人次。2016年,内地旅客访港总数42778000人次,占访港旅客总数的七成半以上。2016年,内地学生赴港就读获批数字18887人。

  一系列数据,绘就香港与祖国内地繁荣发展同心圆。

  守护文化

  始终延绵的共同血脉

  饶宗颐文化馆,前身荔枝角医院,19世纪末作多种用途;萨凡讷艺术设计学院(香港分院),前身北九龙裁判法院,1960年落成。均为《活化历史建筑伙伴计划》首批活化项目。

  前身甘棠第,1914年兴建,活化为孙中山纪念馆;前身旧病理学院,1906年起用,活化为香港医学博物馆。

  元朗屏山聚星楼,香港现存唯一古塔,逾600年历史,2001年列为法定古迹。

  油麻地戏院,1930年兴建,如今每年举行“粤剧新秀演出系列”节目,令粤剧薪火相传于年轻演员和观众。

  ……

  展览以照片和视频呈现了香港历史建筑活化项目和复修工艺。

  由活化历史建筑而成的创意产业地标“PMQ元创方”为超过100家中小企业提供创作和展销空间,并为创意交流和推广活动提供场所。目前,设计营商周已成为亚洲最大规模的设计论坛和展览活动,每年吸引超过10万名来自世界各地的参加者。

  “我还是第一次这么近距离地看戏服。”展览现场,香港粤剧演员吴君丽在粤剧《百花亭赠剑》中穿的戏服引来参观者惊叹。2006年,国务院接受粤港澳三地政府申报,粤剧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2009年,粤剧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成为香港首项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段视频介绍了香港斫琴人对古琴的传承。斫琴人蔡昌寿1993年开设“斫琴研究班”,将斫琴技艺授予香港琴人,以求恢复并延续琴人自制琴器、斫琴自弹的传统。一块木材到手,从原木的开料、刨琴面、挖共鸣箱,以至打磨、上漆、张弦等,从头到尾都自己一手包办。24年过去了,“斫琴研究班”仍是香港唯一的斫琴教学作坊,这种因热爱而自发钻研并推广斫琴的传承案例,在香港亦是独一无二的。

  除了粤剧和古琴,凉茶、长洲太平清醮、大澳端午龙舟游涌、大坑舞火龙、香港潮人盂兰胜会、西贡坑口客家舞麒麟、黄大仙信俗、全真道堂科仪音乐等国家级非遗项目均通过图片或视频令参观者领略了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艺术情怀

  托起狮子山下的梦想

  展览互动装置之一 ——“我是大明星”吸引了参观者排队尝试,站在具有人脸识别功能的互动屏幕前,就可以把电影《寒战》中的人物换成参观者的模样。展览展出的电影《江山美人》中甄子丹扮演的雪虎将军穿的一身铠甲,令小朋友们羡慕不已。内地与香港导演、演员共同创作的《智取威虎山》《亲爱的》《一代宗师》等电影的海报也引得不少参观者驻足。

  过去10年,香港电影界共获得300多个国际奖项。2012年至2016年,超过270部香港制作的电影,包括与内地合拍的电影在内地上映。

  2013年9月签署的《粤港促进电影业深入合作发展协议》鼓励粤港电影业深入合作,建立沟通机制及信息交流渠道,组织促进两地电影业界投资合作交流的活动,包括电影展映周、电影交流考察团及电影创作投资交流会等。

  西九文化区戏曲中心效果图灯火明亮,整座建筑犹如戏幕拉开了一线。M+展亭则横空而出,悬浮于绿地之上。西九文化区坐落于维港海旁,横跨40公顷用地,整体规划以“城市中的公园”概念为基础。文化区汇聚各式各样世界级文化艺术设施,提供高素质的文化活动,发掘和培育人才,促进文化交流合作,巩固香港作为国际文化艺术之都的地位。第一期文化艺术设施包括戏曲中心、M+视觉文化博物馆、M+展亭以及自由空间,2016年起分阶段落成。其中,戏曲中心包括一个可容纳1100个座位的大剧院和可设200个座位的茶馆剧场,还有中庭平台、120个座位的演讲厅,以及教育活动室、排练室和练习室。既是专为戏曲表演而设的世界级剧场,也担当着促进戏曲制作、教育与研究的角色,推动粤剧与其他传统戏曲的保育和创新。

  记者了解到,2012年,香港特区政府康乐及文化事务署与故宫博物院签订合作协议,双方每年合作在香港举办文物展览,深受市民欢迎。西九文化区管理局与故宫博物院2016年年底签订合作备忘录,在西九文化区兴建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

  每年2月至3月,香港艺术节都会汇聚本地和国际优秀艺术家的丰富演出。2017年,第45届香港艺术节有超过1700名来自世界各地及香港的艺术家共180场精彩演出,包括16部新作、世界首演创作,14部亚洲首演作品,48场大型声光装置《声光颂》的免费演出及3场香港艺术节45周年特别节目《炫舞场2.0》。

  展览现场,数十张海报展示了香港令人目不暇接的文化艺术生活:中国戏曲节、新视野艺术节、港乐四十周年音乐会、周秦汉唐·穿越香港主题音乐会、俄罗斯宫廷文物展、巨龙传奇——香港科学馆专题展览、敦煌——说不完的故事展览、李小龙·武艺人生展览、话剧《孔子63》、话剧《万历十五年》、舞剧《孔雀》、芭蕾舞剧《胡桃夹子》、亚裔艺采、国际综艺合家欢……穿越古今、交融中外的艺术都市,诠释着香港独特的艺术风貌。一幅繁荣发展的恢弘图景,正不断从梦想变为现实。

本网站由 厦门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版权所有 邮 编:361005
本网站由厦门网制作 闽ICP备:16016276号-1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020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