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文艺 | 闽南说唱艺术答嘴鼓

信息来源:  时间:2024-04-07 08:59:00

▲杨敏谋(右一)与师傅林鹏翔(右二)合影(图片来源于《厦门文学艺术人物丛书-曲艺表演艺术家杨敏谋》)

▲李小航在“闽南文化走透透”答嘴鼓和讲古暑期夏令营上授课(图片来源于厦门市文化馆网站)


答嘴鼓又名拍嘴鼓、触嘴古、答嘴歌。它是一种以闽南方言表演的曲艺形式,主要流行于闽南和台湾地区,以及东南亚闽南籍华裔聚居地。2006年,答嘴鼓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该项目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有杨敏谋、陈清平,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有尤国栋、李小航、洪明吉、林恒星,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有林志萍、杨建成、郭韶勇。

答嘴鼓的起源、沿革,没有明确的文字记载,在梨园戏、提线木偶戏及高甲戏中都有运用答嘴鼓的形式插科打诨。目前学术界一般认为答嘴鼓是从市声、戏曲的“念四句”发展而来的。闽南地区自古以来民间卖艺的小贩招揽生意,说的话都讲究押韵,即兴发挥,类似顺口溜,这就是市声。如卖水果的“杨梅真便宜(ggi)啦,一斤五占钱(zni)啦,要买紧来试(ci)啦,毋买等明年(ni)啦”,后来在市声的基础上形成一种“念四句”的韵语形式。如进入新娘房就念道:“双脚踏入来(lai),交椅两边排(pai),新娘是天使(sai),囝婿状元才(zai)。”由于“念四句”在民间广泛流传,被用来戏谑争论,要求讲话双方反应灵敏,口舌流利,互相逗趣,插科打诨,后逐渐形成了答嘴鼓。

答嘴鼓的艺术特点主要表现为:以闽南韵语对话为主要形式,语言节奏感很强,并擅长运用幽默风趣、生动活泼、诙谐滑稽的闽南方言词语和俚俗语组织笑料,注重情节的展示与人物的刻画,讲究使用“包袱儿”与“韦登笑科”(爆笑料)以获取喜剧性效果,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

答嘴鼓演员,一般以两人居多,偶有多人。厦门知名答嘴鼓艺术家有蓝波里、林鹏翔、杨敏谋。蓝波里吸取闽台民间文学的养料,创作了“四句联”、方言故事诗等一批优秀的答嘴鼓作品。20世纪60年代中期,蓝波里在厦门人民广播电台演播的答嘴鼓节目《鳖在追飞机》深受听众的喜爱。20世纪70年代初,厦门答嘴鼓表演艺术家林鹏翔得到蓝波里的指导,创作了一批优秀的答嘴鼓作品,包括《庆新春》《唐山过台湾》《台北飞来的新娘》《吴真人》等。林鹏翔撰写的专著《漫谈答嘴鼓艺术》,是厦门第一部研究答嘴鼓艺术的书籍。中国唱片总公司和厦门音像出版社出版发行的《林鹏翔答嘴鼓选集》,成为专家学者研究闽台民俗和语汇的宝贵资料。杨敏谋师承林鹏翔,表演的《英姿飒爽》《庆新春》《中秋月圆》《唐山过台湾》《林师傅办厦门菜》《夫人属马》《王爷婆》等作品,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媒体上录制播放。杨敏谋主要代表作《答嘴鼓集》获福建省首届百花文艺奖“三等奖”;《涉水过台湾》获福建省广播文艺“三等奖”;《台北飞来的新娘》获福建省曲艺节演员“银奖”。

答嘴鼓是两岸民间文化交流的重要内容。据记载,明末郑成功进驻台湾,来自闽南的将士将“念四句”传至台湾,当地称为“四句联仔”,后来逐渐发展为“触嘴古”,与闽南的“答嘴鼓”形式相同。1991年,台湾宜兰曾举行“首届答嘴鼓比赛”,提升了台湾答嘴鼓艺术水平。值得一提的是,林鹏翔的作品《吴真人》的录音带被台湾吴真人庙宇联谊会视为经典,复制分赠所属寺庙收藏。

当前,由于答嘴鼓创作表演人员和受众群体年龄普遍偏高,再加之缺乏优秀的答嘴鼓作品和固定的表演场所,答嘴鼓演出市场萎缩。答嘴鼓传承面临断代失传的危机,亟须加以抢救和保护。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原推文


本网站由 厦门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版权所有 邮 编:361005
本网站由厦门网制作 闽ICP备:16016276号-1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020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