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人生|曾学文:若无新变 不能代雄

信息来源:  时间:2024-04-01 09:54:10

曾学文,著名剧作家,福建省文联副主席,福建省剧协副主席、厦门市文联副主席。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福建省文化名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被人社部、文旅部授予“先进工作者”的称号、入选“厦门经济特区建设40周年创新创业人物”。三获“中国戏剧奖·曹禺剧本奖”,四部作品获全国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四部作品获“文华奖”及“文华剧作奖”“中国戏剧奖·优秀编剧奖”“首届文化部文化艺术科学优秀成果奖”等。


若无新变  不能代雄

文化主题一直是曾学文最核心的创作思想,也是贯穿于他创作和研究的一个主轴。他认为现在正在做的作品,可能N年以后作品讲述的内容在整个历史中已经过去了,但作品所思考的文化内涵不能因时代的变迁而消失。像荣获中宣部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的歌仔戏《侨批》,他将闽南文化的精神要义,闽南人的“血汉”性格留在了作品里面,将承载闽南人跨洋渡海的历史记忆和中国的文化符号“侨批”,用闽南人集体情感记忆的歌仔戏,对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世界文化遗产的“侨批”进行成功转化和呈现,是对人类文明创造成功的当代艺术表达。

即使是表现现代生活的戏,他同样也在寻找这样的文化主题。例如去年入选第二届中国优秀音乐节展演并获优秀剧目的音乐剧《我爱沙坡尾》,表层是吸引观众的故事,内里却隐含着对当下城市发展中不可回避文化议题的思考,他以开放的眼光关注不可逆转的时代脚步,同时提出了对人和文化应有的真诚与尊重。

就像海峡两岸第一次全面合作的剧目歌仔戏《蝴蝶之恋》,他将古典“梁祝”和两岸一对歌仔戏艺人的爱情故事交织起来,将历史传说和现实生活勾连起来,找到两岸中国人共同的文化情感记忆。而海峡两岸三个剧种共同合演的《阿搭嫂》,则让观众在哈哈大笑中感悟世俗常情的美好。

不需要转换的文化信息二维码,在最有烟火气的故事中产生“同频共振”,既关照到历史的文化价值(故事内容),同时提供了新的文化价值(合作创新方式),既有向后看的文化观(两岸的历史文化),更重要的是呈现了向前看的文化观(新世代的合作创作)。

曾学文的作品每每出现,往往令人有耳目一新的感觉,每一部戏都不一样,但每部戏都有个人的品貌风格。

他认为艺术最高贵的品格就是求变求新。任何艺术家都无法跨越时间与空间的屏障,注定要被内置于一个特定时代,艺术家要创新图变,就意味着对自我生存境遇的挑战。他常常以文学“若无新变,不能代雄”为例,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不断有新的探索。例如歌仔戏三部曲《邵江海》《蝴蝶之恋》《侨批》,在不断追求和拓展歌仔戏的艺术风貌和符合自身特点的舞台样式感,努力寻找其在题材开掘、表现形式、审美意识上与当代人文精神和艺术表达的最佳契合点。

又如他的南音创作,他认为千年的南音,历史河道清晰可见每个朝代不断汇入的支流,我们在一手承接一手传递的过程中,一定要把今天的水流汇入到南音这条河流当中,让河水更加丰沛,让河道更加宽广。在尊重南音美学和基本规律的前提下,他提出了“丰富南音的当代表现力”的理论并付诸实践,《长恨歌》《情归何处》《凤求凰》《礼乐千秋》等系列作品可以看到他的理论实践。

 “传统而现代”是他创作的关键词,他认为这是得益于厦门这座开放城市给予的文化宽容度。在他的整个创作过程中,有一个理念一直贯穿在他的思维当中,就是必须懂得传统,然后思考在传统之上有不一样的东西。戏剧语境和文化语境的“互动”是他创作突破的重要根源。在社会环境和文化心理、精神构架处于新旧交替的变异时期,他不是零散的、片段地思考突破,而是全面的、完整的、体系化地思考厦门艺术创作的美学形态和品格。

他的创作跟别人不一样的地方,就是创作当中形式也是他内容思考的一部分。他认为需要用文学的方式思考题材的价值与意义,更重要的是要用艺术的方式去思考题材,用独特的艺术形式去表达题材。

评论家这样评价曾学文:厦门的艺术风格整体呈现雅致、大气、灵动、活泼、现代感,艺术创作在追求、同时也在创造这个城市的艺术品味和特点。厦门的艺术创作与厦门城市的个性比较接近,而曾学文作品风格最接近厦门这个城市的特点。

(来源:福建文艺网)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原推文


本网站由 厦门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版权所有 邮 编:361005
本网站由厦门网制作 闽ICP备:16016276号-1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020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