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评论】原来“评论”也可以这么好看——读杨秀晖著《闽戏掠影》

信息来源:  时间:2024-03-25 10:43:00

看完《闽戏掠影》,方知原来“评论”也可以这么好看,看完后,有一种冲动,想去把本书中点评的戏都悉数看上一遍。厦门市台湾艺术研究院副院长吴慧颖女士在给《闽戏掠影》作序时,对杨秀晖的戏剧评论给予了很大肯定,认为她的评论立足“低俯的观众视角”,具有美好的导赏作用。我深以为然。

《闽戏掠影》收录了杨秀晖33篇评论文章,囊括了福建这个戏剧大省的五大剧种——歌仔戏、高甲戏、梨园戏、莆仙戏、闽剧等。我对中国古老的戏剧也颇喜欢,有几年时间跟着当时读硕士攻古代戏剧的女儿看了不少名戏,连春节晚会选的也是戏剧频道,但那是外行看戏,图的是一个热闹,热闹散场,就什么都不记得了。此番读《闽戏掠影》,我似乎更进一步明白了该如何看戏,听戏要听腔,看戏要看角,没有一定的储备还真欣赏不了此中精髓。

在我们的印象中,长篇评论文章大多艰涩难懂,秀晖的戏剧评论却非常好读,这和她对戏曲深刻的领悟有关。她评一出戏,往往不是单纯指向一出戏,而是在“有的放矢”间“触类旁通”,让读者同时对一类型的戏目特色有更多了解。比如,评歌仔戏《邵江海》时,她首先对歌仔戏的起源做了简单介绍,然后引出歌仔戏的创新,再延伸至现代歌仔戏《邵江海》戏中有戏的特点。评另一部歌仔戏《牡丹亭》时,则从人们早已熟悉的昆曲《牡丹亭》谈起,再解剖闽南文化孕育出来的歌仔戏版的《牡丹亭》,评论文章中,既有对歌仔戏版《牡丹亭》闽南白话的运用、唱腔中现代音乐融入的肯定,也有对戏剧中杜丽娘等扮演者表演身段的具体分析,更有对舞美灯光等整体视角上的观感。评黄宁舞台剧《旦后》时,杨秀晖从原著小说谈起,再对比舞台表现形式,既肯定《旦后》一剧开放式直入主题,也对剧中扑面而来的闽南元素进行肯定——尊重原著,又高于原著,占据评论的准确据点,自然就抓住了品评的精髓和方向。她采访首位歌仔戏梅花奖得主苏燕蓉时,把水袖的特点和苏燕蓉的苦练水袖花一一道来,收抛拂投掸荡掷,掩摆扬捧,专业的戏剧语言令人惊叹,杨秀晖选取的每一个角度,都极易和采访者产生共情,使塑造的人物真实可信,而非不食人间烟火的仙人。

杨秀晖评戏,有自己的思索,并非一味点赞。如,在评高甲戏《陈化成》时,除了讲述正剧的要求,《陈化成》打磨的不易,高甲戏的特色,每场戏的冲突点,也随时提出自己的戏观。她认为整部戏的情感张力还可以更递进一些,第四场的“祭奠”要与前一场的“欢声和热闹”形成映衬,才能为接下来的以身殉国做铺垫,为第五场的高潮助力。而在陈化成慨然赴死的高潮处理时,认为略显单薄,可加入一些千轮百转的闪回片断,推动人物情绪发展。这样的品戏论艺,将《闽戏掠影》推向了一定的高度,非常难得,也非常珍贵。

阅读《闽戏掠影》,也是走进杨秀晖的戏迷人生。她四五岁就跟着奶奶和父亲一起看戏,给医生奶奶当御用磨药童,和奶奶一起听电唱机,《白扇记》《火烧楼》《三家福》《三凤求凰》《三请樊梨花》。好戏如潮,数不胜数,杨秀晖在戏中长大,电视上的歌仔戏,她和妹妹几乎都看了个遍。后来,一同看戏追着戏跑的妹妹长大,进了剧团,生旦净末丑均有涉及,还主攻小生行当,成为剧团主角。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看似从事着与戏剧无关行当的杨秀晖,其实一直在戏中泡着,于是也就有了《闽戏掠影》这样一本好看好读、期冀能带领更多年轻人走入剧场的戏剧评论集。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原推文


本网站由 厦门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版权所有 邮 编:361005
本网站由厦门网制作 闽ICP备:16016276号-1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020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