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文艺 | 光影间的艺术——闽南皮影戏

信息来源:  时间:2024-03-25 08:40:00

陈郑煊表演闽南皮影戏(庄晏红供图)

▲庄晏红进学校推广闽南皮影戏(庄晏红供图)

闽南皮影戏是一种用兽皮或硬纸板剪制形象,并借助灯光照射光影表演故事的闽南戏曲形式。2007年,闽南皮影戏入选福建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该项目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有庄晏红。

闽南皮影戏演唱以闽南北管戏唱腔为主,表演语言以闽南方言为主,带有潮州口音,剧情多采自历史传说或民间轶事。皮影人物雕绘工艺刀工精致,形象写实,造型夸张,发型、盔精致,服装花纹细腻,图案近似宋代笔法,富有闽南地域特色。演出时将影人的头插于身部,身与四肢相连,同时在身部和两手安上三根竹竿,即可操作演出。除了人物造型,还要刻制一些道具、桌椅和景物造型,配合表演。道具主要为影窗,也可根据场地实际情况而定。闽南皮影戏以白纸或白布作幕,便于单人操作。此外,要备一盏油灯或若干支撑管荧光灯用以映射影人和表演动作,配合锣鼓音乐来演唱,整个立体感和现场感很强。

闽南皮影戏于明代从广东潮汕传入,明末清初传入台湾。民国初期,皮影戏曾在闽南兴盛一时,后逐渐衰弱。抗战时期又十分活跃。新中国成立初期,皮影戏在厦门、泉州、漳州仍有表演。20世纪70年代初期,皮影戏在漳州、泉州已消失,而厦门的皮影戏一直延续流传至今。

已故的闽南皮影戏老艺人陈郑煊(1911—2008)一生酷爱皮影戏,被誉为“闽南皮影戏传奇艺人”。陈郑煊7岁时,向著名皮影戏老艺人“牛仔师”学艺。抗战期间,他参加了龙溪抗敌会宣工团“抗敌皮影队”,先后编演了《金门失陷记》《抗日英雄小白龙》等皮影戏剧目。新中国成立后,陈郑煊对闽南皮影戏艺术进行大胆的改革创新,在操纵上增加人物关节活动,使人物能点头、开枪、开炮、取物等,同时还增加了飞机扔炸弹、房屋倒塌、战舰行进等场面表演。1954年,漳州与厦门联合组织皮影戏代表队参加福建省第二届地方戏曲会演,陈郑煊编剧兼主演的新编现代剧《一把菜刀换机枪》获得“创作奖”和“演出奖”。

1980年,陈郑煊从厦门市文化馆退休后,一方面继续从事民间艺术创作,编著了《陈郑煊皮影艺术作品选》《皮影戏杂谈》《皮偶的制作》等书,为总结和研究福建皮影艺术发展史提供了极宝贵的资料。另一方面,他积极培养闽南皮影戏传承人,曾在碧山小学皮影戏兴趣小组当顾问。2007年,97岁高龄的陈郑煊收下了庄晏红两代四位徒弟,由庄晏红代传。

如今,闽南皮影戏是福建省传统戏剧中最濒危的剧种之一。福建省现仅有“厦门市弘晏庄木偶皮影戏传习中心”一个演出团体在坚持闽南皮影戏的演出交流。该传习中心于2008年赴台湾参加“台湾云林国际偶戏节”演出,2012年参加“第二届海峡两岸民间艺术嘉年华”演出,2015年参加“全国皮影展演暨第十二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民间绝技绝艺”评奖活动展演。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原推文


本网站由 厦门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版权所有 邮 编:361005
本网站由厦门网制作 闽ICP备:16016276号-1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020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