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海岛回望故乡,追寻乡愁|茅盾文学奖得主刘亮程厦门文学游访

信息来源:  时间:2024-03-11 14:59:56


01 故乡,我们的精神家园

关于故乡,贺知章带着伤感说:“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王维带着思念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就连忧国忧民的杜甫,也会在深夜,心头涌上一丝惆怅:“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故乡,如同我们的根,不管走多远,一句乡音,一道佳肴,甚至一草一木,都会在不经意间,勾起我们或浓或淡的乡愁,化为心中的牵挂,在时光的洗礼下,最终化为我们的人生底色。

就像被誉为“20世纪中国最后一位散文家”和“乡村哲学家”的刘亮程老师在《一个人的村庄》中所说:

“故乡是一个人的羞涩处,也是一个人最大的隐秘。我把故乡隐藏在身后,单枪匹马去闯荡生活。”

而我们只有在离开故乡的时候,才会越发理解故乡,然后在乡愁的连接下终明白,故乡,便是我们的心灵归处。

用文字具象地表达乡愁,并赋予真实的美和孤单,故乡在刘亮程老师的笔下,鲜活生动。

刘亮程老师相信,万事万物皆有灵性。所以在他的笔下,有夜空中飘荡的狗叫声,有忙着搬运粮食的蚂蚁,还有会在冬夜悄悄到访的野兔;

对故乡满怀深情,却不会过度美化,在刘亮程老师的笔下,故乡承载着生活的美好,也有荒凉和封闭带来的孤独感,这种孤独,“是一个人的花开花落,是一个人的孤独寂寞,也是一个人的天长地久”

因为我们的脚步,不管踏在何地,故乡,都会成为最终的精神家园。就如刘亮程老师在《只有故土》一文中所感叹:“我没有别的去处,只有回到你这里——黄沙梁。”

于是,在这条往回走的路上,乡村情结成了刘亮程老师作品中不变的主题,如获得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的《本巴》

再如刘亮程老师的新书——《大地上的家乡》

从家乡到故乡,人生的旅途,如同是一场轮回,用生命画下一个圈,最终和我们心底的梦,紧紧相拥。

怅然的乡愁,因为文字得到呈现,到不了的故乡,可以在阅读中得到感知。

为进一步在全市营造“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良好氛围,厦门市文化和旅游局、厦门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共同指导,厦门市重点文化企业十点读书充分发挥文旅商融合和线上传播的优势,在思明区融媒体中心、鼓浪屿街道党工委(办事处)、厦门大学中文系的共同支持下,开展“以故乡的名义,推介厦门”主题全民阅读活动暨“乡愁的文学追寻·从乡村到海岛”茅盾文学奖得主刘亮程厦门文学游访。

活动中,刘亮程老师将担任“乡愁”分享嘉宾,以“故乡”的名义,在游访中,以文学的名义,和我们一起打开留在心底深处的地方,一路上,我们也将见证南北作家、名人对于“乡愁”的碰撞。

一次ISLAND WALK(岛屿漫步)、一场线下庭院书店创作分享会、一堂厦门大学纯文学课,3月10日-11日,“以故乡的名义,“阅”动厦门·“以故乡的名义·推介厦门”全民阅读活动,即将与大家见面。

跟着刘亮程老师,从文学的角度,回望故乡,品味乡愁。


02 从”乡愁”开始,从乡村到海岛

1960年,刘亮程老师的父亲,带着家人踏上西行之路,兜兜转转,最终落脚于北疆沙湾县的一个村庄。

1993年,刘亮程老师远离家乡,成为乌鲁木齐一家报社的副刊编辑。

成为故乡的山村,终在一场落日的金黄中,于记忆中熠熠生辉,让人忍不住频频回望。

刘亮程老师乡愁的彼端,是可以人虫共处、花草有灵的乡村,它们形成独特的景色,体现出不一样的生命状态和生活态度。

这一次,刘亮程老师则带着这份独特的“乡愁”和文学,在鼓浪屿和我们相遇。

3月10上午 10:00,“以故乡的名义,推介厦门”主题全民阅读活动的第一场“乡愁的文学追寻·从乡村到海岛”ISLAND WALK,将在这里进行。

在鼓浪屿街道党工委(办事处)的大力支持下,活动将邀请鼓浪屿历史研究者黄长铗老师、厦门本土青年作家、《岛屿的厝》作者龚万莹老师、厦门市第二批文化产业优才、思明区拔尖人才、双语主持人、十点读书铭泉和刘亮程老师一起漫游鼓浪屿,从钢琴码头到音乐学校,从林语堂旧居到中华路再到二二丛再回到菽庄花园(菽庄吟社),一路走过动人的音乐、厚重的文化、烟火的温暖,一切都会扑面而来。

在这份惬意中,聆听着刘亮程老师的分享,家乡的美景、童年的趣事,如画卷一样,缓缓铺开,这份乡愁,在海浪的和鸣下,便击打出了不同的声音。而我们也将在#十点读书铭泉 的视频号及各大宣发平台上,呈现最后的纪录片。


03  从文学出发,回望故乡

“村庄的10年,其实很简单,就是对面山坡上的麦子青了10次,又黄了10次。”

2013年,刘亮程老师落脚于天山南麓的一个原始村庄,申购村里废弃的老学校,成立“木垒书院”并任院长,创建出新疆首个艺术家村落菜籽沟,让文学和艺术和村庄万物相融。

菜籽沟村里,保留着刘亮程老师儿时的回忆,养鸡种菜的生活,也有着时间倒流的意味,家乡和故乡,这一刻有了新的诠释。

感触地真切,让刘亮程老师找回早期写作时的状态,把生活和乡愁,再次融入文字,写下了《大地上的家乡》

这是继经典散文《一个人的村庄》后的回归之作,字里行间,都是对故乡这座精神家园的守护。

3月10日下午15:00,“以故乡的名义,推介厦门”主题全民阅读活动的第二场“《大地上的家乡》新书分享暨读者见面会”,将在鼓浪屿·会审公堂(鼓浪屿新时代文明实践所)举行。


活动中,刘亮程老师将围绕《大地上的家乡》、《本巴》等一系列作品,回忆创作初心,让我们从文学的角度,看家乡,观故乡。

同时还有读者互动和新书签售,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和大家一起走进儿时的记忆,回望那份永远不会消逝的“乡愁”。

拥抱乡愁,便是拥抱心灵的归处,这是一次心灵的内省,也是一场文学的盛宴。


文学即人学,文学的故乡植根于人的精神深处。人的乡恋乡思乡愁,就是文学的乡爱乡怀乡忧。而厦大,则是“乡愁”的故乡。

1972年,厦门大学校友余光中写下了动人的《乡愁》。他说,“厦门开始创作时,就有一点乡愁。”人的乡愁和文学的乡愁,都可以在“美尽东南”的芙蓉园里,找到栖身之所。

因此,著名作家、茅盾文学奖得主刘亮程将和我们一起,在“乡愁”的故乡里,一道探讨自然、家园、大地、故乡的话题,畅叙人和文学的乡愁。

3月11日下午14:30,“以故乡的名义,推介厦门”主题全民阅读活动的第三场,“文学的下午|茅盾文学奖得主刘亮程·在厦大的一堂课”,将沿着“鲁迅文学”的路线,寻访厦门大学,重回“乡愁”的故乡。

届时,厦门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厦门大学南强青年拔尖人才”A类、中文系副主任徐勇、十点读书铭泉和刘亮程老师将一起游访厦大,通过一堂面向全校学生的纯文学课,从文学的角度,看厦大,访文学足迹。这场活动仅对厦大学生开放,请通过以下方式进行预约。

乡愁,是人心中最柔软的地方,也是文学不断抒发的眷恋。

余光中说,“厦门开始创作时,就有一点乡愁”。76年前,乡愁在这里生长。让我们来到乡愁开始的地方吧,和刘亮程一起,通过文学的眼睛,望见家乡和故乡,也让我们在这个春天,以故乡的名义,推介厦门。


本网站由 厦门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版权所有 邮 编:361005
本网站由厦门网制作 闽ICP备:16016276号-1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020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