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文艺大讲堂系列报道之五十七(二)

信息来源:  时间:2014-12-31 16:54:00

聚少离多 3岁儿子喊他“阿伯”

■陈炳聪和听众现场互动。

  文/图 记者 龚小莞

  上周六下午,厦门文艺大讲堂戏剧讲座《我一生离不开高甲戏》吸引了近百名同行、戏迷和学生。讲座由厦门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厦门晚报社联办,厦门市戏剧家协会承办。

  【互动】

  现场表演讲解高甲戏

  戏迷上台学得像模像样

  主讲陈炳聪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国家一级演员。昨日现场,同行、戏迷、学生等近百人慕名而来听讲。更有不少陈炳聪的戏迷专程从泉州等地赶来。

  陈炳聪说,表演艺术是一个比较特殊的行业,需具备一定的自然条件,如音色、节奏、扮相等。它来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从生活的原型提炼,然后体现在舞台上。“舞台是神圣的,是崇高的,虽然我经常在舞台上表演得满身大汗很辛苦,但我很快乐,因为我喜欢高甲戏,因为我一生离不开高甲戏。”

  除了总结自己的艺术生涯,陈炳聪还现场和观众互动,教大家表演公子丑、女丑、布袋戏丑,更亲自扮演木偶,与学习者“人偶同台”。有9名观众上台学习,有的学得像模像样,很受陈炳聪的好评。他表示,通过现场表演和讲解,可以让大家对高甲戏有更加深入的了解。

  【辛酸】

  身为演员要对得起观众

  忍着悲痛还要嬉皮笑脸

  在这种特殊的行业里,有句俗话“扮戏子真歹命”,因为演出,他们和家人聚少离多。陈炳聪说,剧团里的老师傅们,特别是双职工的,孩子刚出生就寄养在别人家。他的孩子6个月大就寄人,当时通信、交通都非常不便,有一次出门演出两个多月,他从晋江赶回厦门办事,顺便去看儿子。“当时儿子大约就3岁,我一看到他,大喊一声‘儿子’,儿子回答‘阿伯阿伯,来来来坐’,当时心里真的很难受。那些年经常为出门演出、儿子没人管而烦恼,保姆起码请了有七八个”。

  1995年陈炳聪的父亲去世,当时剧团刚好要演出,他的角色没人顶替,他送完父亲马上赶回厦门。演的是《三打陶三春》的一个县官,要嬉皮笑脸地做戏。“还在悲痛之中,如何笑得出来?但作为演员就必需这样做,才对得起剧目,对得起观众,我只能做一个不孝子。”


本网站由 厦门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版权所有 邮 编:361005
本网站由厦门网制作 闽ICP备:16016276号-1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020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