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方式,让中华古籍焕采“出圈”

信息来源:《中国艺术报》  时间:2021-03-01 09:51:00

   牛年新春,央视综合频道推出的大型文化节目《典籍里的中国》一播出就引发了许多人的关注——穿越千年的时空对话,看得观众流泪、网友自发探讨,看得年轻人化身“自来水”为其推广、中学语文老师在开学第一课推荐,微博上相关话题阅读量超过3.2亿次,在抖音平台,正片剪辑的播放量已超1.1亿次。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在上下五千年的漫长历史中,一代代先哲圣贤、前辈巨硕,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智慧经验,沉淀下丰厚的文化积累,形成了卷帙浩繁、汗牛充栋的古代典籍。这些典籍,平时往往不太为人注意,读者较少,但其中的智慧早已进入到了我们的文化血脉之中,闪现于生活处处。可是,由于它们有的比较晦涩,或者所记所述年代久远,除不多的部分典籍为人熟悉,大多数要么深藏图书馆,要么人们只知其名、未读全文、未解深义。当此之时,《典籍里的中国》播出,用比较时尚的方式,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往典籍、更通往传统文化和前辈智慧的大门,无疑让人眼前一亮。它不仅跨越时空形成对话,不仅让人看到理性沉淀,更让人借此看到古代中国社会的面貌、古代中国人的个性风采,使“沉寂的文字”变成“鲜活的中国故事”。这对于我们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显然有着重要的启发意义。

  说起古籍,人们的印象往往是“佶屈聱牙、晦涩难懂”,因其内容冷僻、艰深、晦涩,似乎只局限于研究考据者的文化“小圈子”中,但《典籍里的中国》却在年轻的互联网上掀起巨大声浪,在线下渐成学习风尚。

  “惟殷先人,有典有册”。中华典籍浩如烟海,是中华文明传承的重要载体,也是中华文脉绵延数千载的历史见证。《典籍里的中国》主要依托和聚焦《尚书》《论语》《孙子兵法》《楚辞》《史记》等享誉中外、流传千古的典籍,在娓娓讲述中国故事中,展现其中蕴含的中华文明、中国文化、中国智慧、中国精神和中国价值。

  对待古籍经典,传统的方式上,我们一直采用的都是“研”“读”“考据”的方法形式,即通过书籍文字符号,理解文字的意义,引起我们的思考,培养我们领悟抽象思想的能力,讨论严肃精神问题的能力。但《典籍里的中国》依靠环幕投屏、AR、实时跟踪等新科技手段,对历史典籍利用电视荧屏化作一个个“历史的现场”“故事的讲述场”,依赖于翔实的史料支撑,将艰涩的古籍化作有温度的想象、情真意切的场景。在传播上,这个节目有“化零为整”的过程,即通过多场景、多舞台同述一部典籍,让数千年来的中华文明惊艳了舞台;也为二次传播提供“化整为零”的多个切口,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下得到更广泛人群的心口相传。有文化媒体赞扬《典籍里的中国》:“节目在内容上既实现了围绕典籍的多时空讲述,让观众感受弦歌不辍的传承;也有属于当代的价值表达,让人更确信中华民族深入血脉的文化基因。”期待有更多的创新方式,创作出更多富有创意的节目和文艺作品,用观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扩大古籍经典的传播广度和影响力,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文化的需求,也激发出古籍经典更多的价值。


本网站由 厦门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版权所有 邮 编:361005
本网站由厦门网制作 闽ICP备:16016276号-1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020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