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公共艺术作品全球征集活动启动

信息来源:《中国艺术报》  时间:2020-07-10 17:19:00



  7月9日,由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组织委员会(以下简称北京冬奥组委) 、北京市人民政府、河北省人民政府主办,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张家口市人民政府承办的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公共艺术作品征集活动在北京冬奥组委会议楼启动。北京冬奥组委专职副主席、秘书长韩子荣,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副主任施卫良,北京冬奥会公共艺术策划委员会主任、北京画院院长吴洪亮等有关负责人出席活动。活动由北京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北京冬奥组委新闻宣传部部长赵卫东主持。中国文物学会会长单霁翔,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鲁迅美术学院院长李象群等,以及著名运动员张培萌通过视频向全球艺术家发出了诚挚邀约。

  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公共艺术作品全球征集活动以“点染冰雪凝铸冬奥”为主题,邀请全球艺术家用艺术语言体现冬奥理念,共同打造奥运文化遗产,推动公共艺术事业蓬勃发展,为历史留下最生动的形象记忆。

  在北京冬奥组委全球征集活动现场,韩子荣代表活动主办方宣布本次公共艺术全球征集活动正式启动。她表示,奥林匹克运动从诞生之日起就跟公共艺术有着天然的联系,许多从奥运获取灵感而创作的艺术作品,堪称人类艺术史的瑰宝;而奥运理念和文化通过艺术作品的诠释,也愈加璀璨壮丽。北京冬奥会是我国重要历史节点的重大标志性活动,是展现国家形象、促进国家发展、振奋民族精神的重要契机。因此,本次全球征集活动将以“点染冰雪凝铸冬奥”为主题,旨在用公共艺术语言充分体现“纯洁的冰雪激情的约会”的冬奥会愿景,表达绿色、共享、开放、廉洁的办奥理念,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全球意识,并融入智慧冬奥理念,为创造北京冬奥会的“精彩、非凡、卓越”贡献智慧和力量。

  施卫良对公共艺术与城市文化进行了介绍。他表示,城市雕塑及公共艺术集中展现了城市文脉的传统发展。奥运主题公共艺术作品极大地促进了奥运主办城市的人文建设、丰富了城市文化背景。因此诚挚邀请全世界优秀艺术家参与到本次公共艺术作品全球征集活动,用非凡的才华和创作力为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增光添彩,为北京文化之都的规划建设贡献智慧和力量。

  吴洪亮介绍了活动的整体安排和13个预选核心节点位置及其设计建议、点位价值和建设条件。他强调,本次公共艺术作品征集方案应围绕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主题创作,充分体现奥林匹克精神、时代风采、全球视野和中国文化艺术精髓,所有应征方案必须为原创作品。在筹备前期,各方学者专家通过多次实地考察与研讨,对本次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相关活动场地与城市空间进行梳理,初步确定13个预选核心节点位置,分别是国家速滑馆-观众入口西南侧、国家速滑馆-西侧观众大厅、国家游泳中心-南广场、北京冬(残)奥村-广场区下沉入口、北京冬(残)奥村-广场区中心绿地、首钢园区-三号高炉东南侧绿地、首钢园区-群明湖东北角滨湖绿地、国家雪车雪橇中心-东侧山体护坡、国家雪车雪橇中心- 1号出发区山体护坡、延庆赛区-主入口广场、太子城冰雪小镇-太子城环岛、张家口颁奖广场、崇礼西湾子庆典广场。

  本次活动最终入选的10件“最佳方案”将永久安置于国家速滑馆、延庆赛区主入口广场、张家口颁奖广场等核心节点位置,与竞赛场馆共同组成本届北京冬奥会重要的文化遗产。同时,主办方还将以国际化视野和思考,力求让本次全球征集活动成为艺术家与国际艺术平台连接的桥梁。

  据征集公告,本次公共艺术作品征集主要以雕塑为表现形式,所有热爱奥林匹克运动、支持和关心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对公共艺术设计感兴趣并自愿遵守本次征集活动全部要求的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均可参与本次征集活动。应征方案的艺术风格、形式、材质、规格、表现手法和技法不限,提倡造型新颖、应用新材料技术的设计。

  应征人可以通过北京冬奥组委官方网站或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官方网站的提交系统进行线上提交。作品征集时间将截止到北京时间2020年10月15日。作品征集结束后,组委会办公室将邀请专家评委于10月16日至11月30日依次评选出100名“入围奖”和20名“提名奖”并予以公布。对于获得“提名奖”的应征方案,应征人需自行制作尺寸为100厘米至8150厘米的立体小样,并于指定时间送至主办方指定地点进行公开展示宣传,并由公众网络投票选出最终10名“最佳方案” 。对于10件“最佳方案” ,将由北京市人民政府或河北省人民政府放大制作并落地在相关场馆区域。所有获奖艺术家都将获得由北京冬奥组委颁发的荣誉证书。

  活动组委会办公室设在北京城市雕塑建设管理办公室,负责统筹协调活动开展。


本网站由 厦门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版权所有 邮 编:361005
本网站由厦门网制作 闽ICP备:16016276号-1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020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