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中国美术主体话语体系

信息来源:《中国艺术报》  时间:2018-09-17 08:52:00

首届全国美术高峰论坛在山东济南举办,专家呼吁——

构建中国美术主体话语体系
  “深化跨文化境域中的中国文化主体意识建设,要着力建构视觉文化东方学。”在首届全国美术高峰论坛上,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美协副主席、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许江说。“这里有两个关键点:一个是东方主体。我们是研究主体,而不是研究对象。文化自信是这种主体的重要支撑,核心价值观是这种主体的骨血肉身。另一个是人文之学,要有上下五千年的东方整体的文明之学。”
  9月11日至12日,由山东省委宣传部、中国美协、山东省文联主办,山东省美协承办的首届全国美术高峰论坛在山东济南举行。山东省副省长于杰致辞。论坛汇聚冯远、许江、范迪安、刘曦林、张晓凌、陈履生、牛克诚、李豫闽、康书增等艺术家和美术理论家、评论家,围绕美术思潮与学术方位、美术创作、美术理论、山东美术4个板块展开深入交流。构建中国美术主体话语体系,在新的时代情境中开展主题创作,成为此次思想碰撞的焦点。
  理论话语
  要打造自己的“工具箱”
  随着全球化发展,文化也进入全球化境域,多元文化碰撞更加频繁和激荡。然而,一段时间以来,中国美术在国际上如何建立自己的主体地位却成为一个痛点。“在北京大学一场后现代主义研讨会上,来自哲学、文学方面的专家高谈阔论西方后现代主义的时候,每个人都觉得自己对后现代的阐释是最权威的。这时进来一个人说自己刚从‘总部’回来,‘总部’在哪儿呢?法国。全场立刻鸦雀无声。这就是我们美术批评的‘工具箱’。我们的批评话语太可怜、太单薄,一直从西方工具箱里借工具,而没有生产本土的。”中国国家画院副院长张晓凌的一席话引起很多人的共鸣,也引发了构建中国美术主体话语体系的热烈探讨。
  在中国美协副主席、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看来,目前中国当代美术话语意识还不够充分、力量还不够强势,没有强壮的话语主体作为根本内核,就很难构成文化的对话。“我们需要在文化对话的各种现场能够有丰富的思想工具箱,从而找准话语的文化坐标,因此构建和彰显中国文化的主体意识显得尤其迫切。”中国美协理论委员会副主任刘曦林因此发问:“世界已经进入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时代,美术家的思想是不是要带着课题的使命感进入这个新时代?”
  据介绍,从19世纪末以来,中国始终处在东方学的研究体系之下,但这里的东方学是西方关于东方的区域研究。“在对于西方中心主义的批判眼光中,东方学又被认作西方的一种潜在自我的替代物。”许江由此提出要加强中国文化主体意识建设,对美术而言就是要着力构建视觉文化东方学。
  这同时还有另一个背景:在中国美术的理论与实践中,人们不可避免地把西方现代美术文化的种种资源利用为变革探索的参照和武器,由此产生了文化的“二元对立”。“一部分非常渴望变革的激进的艺术家又往往以简单的传统现代二元对立地划分,将西方的现代看作是中国美术的未来。”山东省美协顾问、中国美协美术教育委员会副主任、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会常务委员孔新苗认为,这导致在中国美术批评实践中,西方理论成了现代美术批评的‘工具箱’,因此我们就需要有一种文化自觉和现代化意识。“中国艺术依靠自己的文化传统和本土现代化建设的自主选择,走自己的现代之路,开启一个新的跨文化交流的价值观。尊重不同民族文化背景的创作者、交流者,用自己的传统文化对艺术的功能语言和意义理解方式进行表达,而不是将传统和现代线性的进化逻辑作为判断现代艺术的唯一标准。”
  主题创作
  要避免套路化、放飞想象力
  在“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五周年之际,“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人文交往给与会专家提供了崭新的视野。“当我们以人类文明共同体的宏观视域去审视自身的民族文化资源,探知其他地域国家的历史文明,我们应该以什么样的图像叙事手法、题材内容选择,乃至展览呈现手段,向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展现中国艺术的审美趣味,真正实现有效的跨文化艺术交流,这些课题正摆在所有在全球化语境下寻求自身文化表达的中国艺术家面前。”中央美术学院副教授于洋说。
  主题创作一直是美术创作中的重要形式之一。近些年来,“一带一路”主题美术创作备受关注,但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美协副主席、中央文史研究馆副馆长冯远把它归结为想象力的缺失:“这些年来我们的作品、对外展览不可谓不多,但充分代表艺术家想象力的作品不够多。艺术创新表现在方方面面,可以是形式上突破,也可以是内容出新。此外,更深层的创新还在艺术作品内涵与质量提升。”于洋也认为,当前丝路文化主题性美术创作遇到三种困境:创作风格与图式的“套路化”与“模板化”;创作题材的标签化与主题内容的“扎堆”现象;作品艺术风格混融、迁就乃至无所适从的现象。
  “一带一路”情境下,中国美术何为?中国美协美术教育委员会委员、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李豫闽以马友友组建的丝绸之路乐团为例希望能给大家以启示。据介绍,这个项目吸纳了丝绸之路沿线各国艺术家的参与,被《波士顿环球报》誉为“无界的流动音乐实验室”。他们以各自的民族乐器在共同的主题下创作,演出遍布世界各地,并于2017年获得格莱美音乐奖。项目源起于个人灵感和文化碰撞,实践方法是自我供给的文化生态,可以说是社会科学与艺术实践的一次大胆尝试。李豫闽认为:“中国美术在‘一带一路’的情境下如何走出去,不仅应该加强主体意识,同时也要在资源共享、文化重构等方面做一些事情。”
  据介绍,“全国美术高峰论坛”将每年举办一届,明年将在江苏举办。中国美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徐里表示,美术理论评论既是美术繁荣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美术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美术理论评论与美术创作犹如鸟之双翼,相辅相成、协调共振,美术事业才有可能健康有力地向更高远的未来飞翔。

本网站由 厦门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版权所有 邮 编:361005
本网站由厦门网制作 闽ICP备:16016276号-1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020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