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厦门文艺大讲堂系列报道之十三

信息来源:  时间:2017-05-22 09:04:00

摄影讲究画外功 唱歌重在调气息

文艺大讲堂举办摄影讲座和音乐讲座,邀请专业人士“指点迷津”


  ■杨镇教听众发声。


  ■杨景初讲解摄影的不同技巧。

  摄影爱好者如何拍出好看的城市风光或人文场景?音乐爱好者如何学会正确发声?前天晚上和昨天下午,厦门文艺大讲堂分别举办摄影讲座和音乐讲座,邀请专业人士为普通市民“指点迷津”。

  厦门晚报讯(文/图 记者 龚小莞 实习生 王馨)

  摄影讲座

  拍摄风光要有计划,拍摄人文要“跳出来”

  前天晚上,在思明图书馆八楼多功能报告厅,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厦门市摄影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杨景初分享了主题拍摄的经验。杨景初说,如今的摄影技术已经不是问题了,更重要的是画外功,这主要体现在摄影的两个主题上,风光拍摄和人文拍摄。

  拍摄风光时,最重要的是要有特别的想法,或者立意要与众不同。拍照前要做一些计划,比如了解天气。杨景初经常借助卫星云图,了解第二天的云何时会遮住阳光,这样就能掌握一些比较特殊的情况。如果是去景区拍摄,要先了解交通情况,如果是人多车多,拍摄根本达不到预期效果。

  拍摄人文时,杨景初说,不能在自己的世界里,应该跳出来,走到比较有新闻性、历史性的事件里。这就要做一些功课,如拍庙会要知道游园内容。装备也有区别,拍风光可以背笨重的器材,拍人文则要轻装上阵。

  音乐讲座

  为音乐爱好者“量声定制”,教他们科学发声

  昨天下午,在思明区莲前街道前埔北社区居委会二楼多功能厅,厦门大学嘉庚学院音乐系主任、教授杨镇以“合唱发声、音准的训练模式”为题,为音乐爱好者“量声定制”。

  讲座开始时,杨镇先在黑板上勾勒出发音器官及共鸣器官的简笔画,随后打了个长长的哈欠。当众人面面相觑时,杨镇说:“人在唱歌的时候,是运用共鸣腔进行声乐发声。只有将咽喉打开,才能流畅发声,最简单的方式就是模仿打哈欠时的状态。”

  喉咙紧、声带松弛、胸腔运用不够合理、无法把握共鸣区的运用……杨镇在互动中,逐一告知这些问题的解决方法。他建议,没有任何歌唱经验的初学者先聆听优秀歌唱家的歌曲,并模仿其歌唱状态,如喉咙如何打开,气息怎么运用,再学习系统的发声理论。

  头腔、咽喉、胸腔都是能发出共鸣的器官,但很多人常常混淆三者在发声上的区别。杨镇说,练习唱歌时,不妨将手叠于腹部,感受声音在体内的流动。如果没有任何轻微的震动,说明发声还不到位。有些初学者对发声认知存在误区,认为大音量是靠吼出来的。这样做不但容易损伤声带肌肉,也无法及时调整呼吸,使身体消耗大量体力。“只有通过气息发声,使人体的共鸣组织各司其职,有意识地将声音往上提,才能达到科学发声的效果。”


本网站由 厦门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版权所有 邮 编:361005
本网站由厦门网制作 闽ICP备:16016276号-1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02011号